考研的导师(考研的导师是怎么选的)

考研的导师,考研的导师是怎么选的

科研过程中,导师指导的并不是具体的一篇论文或一个实验,而是进行实验,如何阅读论文、分析现况、选择问题、考虑实验、进行实验、分析数据、论文撰写、合作交流汇报、应对审稿、审稿他人论文等—整套完整的科研历程,让你有能力独自完成做科研。

所以,和导师合作,必然需要做一些导师自己的工作,注意这类工作这并不是压榨,而为了通过你去做导师熟悉、有基础的领域来熟悉完整的科研流程,在整个过程中得到言传身教。

每个导师的的风格不同,科研的节奏也不同,这也是研究生阶段都要进入实验室的一个原因。

所以,导师的确特别重要。不过问题就是如何找到那个最合适的导师。

好导师各有各的好,但不好的导师都有共性的让学生不满之处,这些容易引起学生反感的表现主要有以下两点:

1.给予学生过度的科研压力,抓得太紧(所谓push) ;

2.指导学生方法不佳,甚至有情绪化等问题。

下面,我们展开讲—讲这两种“缺点”的特点,以及如何避免选到这样的导师。

问题1:过度push

这是选择导师的核心问题,它往往是很多师生矛盾的源头。Push和认真负责、醉心学术有着一定区别,一个很push的导师,可能会完全不按照客观规律对于学生有科研压力,也不顾学生的负担给予过多的项目。

问题2:指导能力不佳

这个问题是比较难短期内观察出来的,但影响却特别深远,直接决定学生的发展高度。

导师指导能力有问题,主要表现在科研水平不行与人际交往能力差上(比如做事情绪化)。前者很好判断,看一看这位导师的论文发表引用情况就好,尤其是独立执导学生后的论文成果(即他作为通讯作者,学生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最近三年的成果权重更高。

怎样的导师值得你主动选择?

倘若你的志向不在学术,那找—些同样特征的导师即可,比如:

功成名就,已经不太需要论文证明自己,再或者是转入业界,志向不在论文而是应用。

不过,这不代表你进组就不用做科研了,而是科研压力会相对更小。毕竟学位论文的核心是证明能力,而要证明能力还要看工作量才行。

那如果你想要认真钻研学术呢?

一一需要找能提供科研平台的。

表层的平台,是有足够经费和设备,以及导师能提供指导和引路;里层的平台,就是导师有干劲,能支持你做出工作来。这样的导师和平台必然有一定的压力和要求,不过都是良性、有益的。

想选到这样的导师和平台,最好的方法是看他们的论文―—如果没有足够的硬件,论文无法产出;如果没有足够的干劲,导师的论文质量和数量有限。

考研的导师(考研的导师是怎么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