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毕业生涌入县城,已成为大部分人的职业选择
近日,“985毕业生涌入县城”的新闻冲上热搜,在这个求职季掀起了风浪。评论区不少人为这些“高材生”惋惜,认为高材生作为当之无愧的天之骄子,回到县城甚至农村,是一种人才资源的浪费。
记得之前看过一个数据,说如果想要考上一本大学,高考成绩需要排到省份前10%-15%,想要考上211,则需要成绩达到该省的前5%,而考上985则成绩需达到该省的前1.62%。可以说能考上985大学的人,就是站在金字塔尖的优秀人才!他们理应扎根国内外一线大都市,从事高大上的职业,成为各个领域成为佼佼者,而如今他们的选择,逆转了大家的心理预期,让人唏嘘。
其实,这样的降维打击不是个例。据麦可思《中国2016-2020届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2020届毕业生中,仅有17%选择去一线城市发展,而在2016届这个数字是24%,这部分人中又有不在少数的人选择返归县城工作。
另外,据《2022年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22年全国应届毕业生达1076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167万人。从2021-2022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占比来看,毕业生企业就业率呈下降趋势,选择考研、考公、考编等途径的毕业生越来越多 。
无独有偶。据《清华大学2021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清华大学2021届签三方就业毕业生总数为3669人,其中前往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等体制内单位就业的人数占比为46.1%。
可见,“985”毕业生涌入县城体制内,已成为大部分人的职业选择。
为什么高学历毕业生会甘心选择扎根县城呢?
我想根本原因是源自就业压力加大下的避险本能。近几年,在高校的不断扩张下,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多,导致人才趋向饱和,985毕业生的竞争优势正在减弱,这就促使了其向基层流向。再加上他们中有些人,虽然是名校毕业,但学的是冷门专业,像考古学、哲学、生物学等这些专业,本身社会上招聘需求就小,不好找工作。
另外,在疫情的冲击下,经济发展不景气,各行各业疲态尽显,不少的企业裁员,不少的工厂停摆,再加上就业环境越发严峻,中年危机充斥在侧,很多人瞬间体会到了局面的动荡,在不安心理的诱导下,人们会很自然地希望寻求避风港,即便它可能来自一时冲动。
这种情况下,县城里的体制内工作完美契合了大部分人的求职需求。
县城相对大城市,消费较低,房价也不高,生活成本基本都能承受。而且,与普通高校毕业生相比,985名校毕业生考编更加容易,待遇也更优厚。通过人才引进,他们可以获得不错的工资,另外还有人才补贴、生活补贴和购房补助等福利。既稳定,待遇又好,福利完善,风险低、这对从小就被教育“考上了就轻松了”的他们来说,当然是求职就业的不二选择。
尊重高学历人才的就业选择的同时,普通大学生该何去何从?
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对985名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我们要学会尊重,但我们也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985院校的毕业生都跑到县城去找工作,无形中压缩了普通大学生的就业机会,毕竟小县城的就业机会也是有限的,大多数单位都会选择学历高的。那作为普通大学的毕业生,难道就无业可就了吗?未来他们将何去何从呢?有哪些翻身的机会?
考研——如果想要提高专业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高的平台,考研确实是一个好的选择,但如果只是想逃避现实,缓解就业压力,或者跟随大流,那还是不要考研了,耗时费力。而且,近几年考研人数不断上涨,而每个学校招收的人数又比较少,有的学校的报录比更是特别低,所以这条路并不好走。
参加省考或国考——国考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11-12月份,省考根据各省的情况自行安排,考上后工作相对轻闲、收入稳定。但是考公的缺点是招生人数少,竞争激烈,后期没有人际关系的话也是得不到更大晋升,所以也不是太好的选择。
直接就业——其实,不管是考研也好,公考也罢。兜兜转转都是为了就业,都是为了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如果直接就业,能找到一份自己满意又稳定的工作,那就没必要再考研、考公上“死磕”了。当然想找到一份好工作的前提是一定要做好职业规划,选择一份有前景的行业,如今智能家居、互联网服务、信息安全等互联网行业发展迅猛,有着大量的人才需求,薪资待遇也很可观,我们完全可以修炼技能,凭能力加入其中,尽快地积累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拓展人脉,升职加薪。
综上所述,不管是选择考研、考公、还是直接就业,只要我们有信心,能坚持,就一定能够成功。有句话叫:学历代表过去、财力代表现在、学习力代表将来。在这个时代,跟高学历相比,我们更需要的是有能力的人。所以,不用惧怕名校的光环,只要勇敢地迈出那一步,也能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责编:孟小七
排版:孟小七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