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双一流”到“双非” “逆向考研”是否有必要

  近日,教育部印发《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公布了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预报名于9月24日—9月27日进行,正式报名于10月5日—10月25日进行,这意味着2023年的考研大幕即将拉开。

  与此同时,一个名为“逆向考研热”的现象,在今天迅速登上微博热搜,引发全网热议。就此,天目新闻记者专访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时,对方也表示,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逆向考研”,能够推动破除考研中的唯名校论。

图据长江日报

  正向还是逆向,关键看考生的具体需求

  “逆向考研”,指的是以考研学生本科就读学校与报考学校的身份、等级,作为判定的依据。从“双非”(非“一流大学”、非“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到“双一流”高校,这是“正向考研”。而从“双一流”高校到普通院校,则被形容为“向下考”的“逆流”,就是这里说的“逆向考研”。

  “逆向考研”最具影响力的消息之一,就是2021年底,据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公布的2022年考研生源信息显示,不少来自郑州大学、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的本科生考入该校;广州大学公布录取的2022年研究生新生中,也出现了一批985、211高校毕业生,包括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著名高校的毕业生……除此之外,全国各地的许多“双非”院校也成了考研的“香饽饽”。

  当时,上述消息一出,曾引发了教育圈乃至全社会的热议,甚至有网友对这些考生表示惋惜。但通过专业分析来看,并非如此。

  实际上,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所谓“逆向考研”,并非一些网络评论所言是为了“混文凭”。“逆向考研”是很多考生在深思熟虑后,从专业特性和长远求职意向出发做出的选择。

  当下正在读研的小丛就告诉天目新闻记者,其实她身边很多考研的同学并不是为了单纯的“考研上岸”而选择“逆向考研”,更多时候是会从专业方向、就业趋势、兴趣爱好等更为务实的角度出发来做决定,“换句话说,就是看考生的具体需求。”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公布的2022年考研生源信息

  破除考研中的唯名校论尚需时日

  确实,天目新闻记者和多名“逆向考研”的学生交流后发现,有不少考生主动选择“逆向考研”的原因,其实是考虑到了学校的专业实力、导师、个人能力和就业前景等各方面的因素。部分同学认为,在研究生阶段,自己更看重学校的专业实力和导师水平。还有同学表示,自己更看重学校所在城市能提供的实习和就业机会……

  熊丙奇给出的建议也是:在本科教育阶段学生选择综合实力强的大学,接受通识教育。而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则选择办学实力强的学科、专业,是更为理性的考研规划,也拓宽学生的选择。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要让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质量与社会需求紧密接轨,就必须扭转源于精英教育时代的‘身份教育’与‘学历社会’问题,推进教育观和人才观转向‘能力社会’。本科毕业生选择深造读研,要以提升能力作为规划的基线。而‘逆向考研’这样的说法,也就不再有市场。”熊丙奇说。

  但小丛的大学本科导师彭教授也向天目新闻记者表示,的确有一些“逆向考研”的学生,这些考生做这样的选择基本上是基于更务实的想法——能力,专业,所在城市以及就业。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考研生还是会考虑“正向考研”。

  对此,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也曾撰文称,考研已经在全面高考化,大部分人都把读研作为出路,拼命“内卷”。这将引发很多问题,包括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这一现象有必要得到遏制,“但是用人评价如果不能改变,这一趋势很难得到有效遏制,非教育部门所能控制。”

  “其实这并非理性的考研,以提升学历为主要目标的考研,除刺激考研之外,还会加剧学历内卷。”熊丙奇也认为,理性的考研本就不该以追逐学历为首要目标,而是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提升自己的能力。但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逆向考研”,能够推动破除考研中的唯名校论。因为一流大学并不代表所有学科和专业都是一流的,有的综合排名不高的大学,其某学科、专业的办学实力,在行业内得到的认可度与影响力可能超过世界一流大学,这是很普遍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