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考研,只有无奈的选择而已

  前两天,看到不少媒体在讨论“逆向考研”,就是“双一流”大学考双非大学的研究生,被称为逆向考研。大家议论纷纷,其中北京青年报有篇文章《“逆向考研”有助破除考研唯名校论》,说:

  “逆向考研”就显得有些另类。其实,理性的考研本就不该以追逐学历为首要目标,而是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提升自己的能力。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逆向考研”,会推动破除考研中的唯名校论。

  不知道写这篇文章的作者有没有去就业市场和考研市场调研过没有,哪有学生主动选择,只有竞争不过的无奈选择而已。

  2023年考研报名即将开始。2022年考研报名人数高达457万,2021年考研报名人数为377万,2022年比2021考研报名人数多了80万。很多人预测2023年的考研报名人数会达到530万。考研报名人数会逐年增加,某天增加到接近高考人数也不奇怪。

  原因很简单,就业市场的萧条和单位对学历的追求。

  2022年,进入就业市场的毕业生超过千万,2021年,则是900万。毕业生每年在增加,但就业岗位没有逐年增加,反而减少。大家看到了,教培行业就业萎缩,房地产行业就业萎缩,高速发展的互联网行业在2022年也遭遇了寒冬,不少企业在裁员。

  市场上岗位少,求职的人多,各个公司对学历要求都在提高。下图是2022年国家电网各分公司的招聘广告,很多分公司只招硕士以上的人,有些虽然招本科生,但本科生拿什么跟硕士比?

  至于北大博士去当街道办的城管,武汉几位博士去申请社区工作者,都不是新闻,即便是三四线城市,对学历的要求也很高。下图是江苏淮安的楚州中学招聘的老师,除了都是北大毕业之外,大家可以看看里面硕士的比例,远远超过本科生的比例。各个公司的反馈,即便是清华、北大的本科生也不好使了,要研究生才管用。

  在这个情况下,学生们就纷纷开始考研。当然,考研也有一个慢就业的想法,大四的学生在心理上还没有适应找工作,多读3年的研究生,为找工作做准备。

  可是,考研报名人数急剧上升,研究生的名额却没有增加。这几年,研究生的数量基本保持在110万左右。考研的报录比越来越低,现在已经低于30%,大约25%。

  于是乎,逆向考研肯定是越来越多。逆向考研分几种情况。

  像清华大学,保研比例很高,假定是60%,但不是所有人能保本校,有一批人会去其他学校。比如,有一年西交大的电气工程专业收了7位清华的学生。但总体来说,这种逆向差别不是很大,西交大的电气工程也是名列全国前列。

  第二种情况,名校的非热门专业学生跨考双非学校的热门专业。比如,2022年,有99名浙江大学的学生,总共600多名双一流大学的学生报考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这里面很多就是名校生的跨考。像广州大学也是,每年有30%的研究生新生来自于双一流大学。这种来说,也是学生主动选择。

  第三种情况,这是最普遍的,考研竞争激烈,很多即便是名校生也不行,只能去调剂,随便找所学校上,只想获得一个研究生文凭。这种完全就是无奈。即便是无奈,也比没有学校读研要好很多。

  我不喜欢逆向考研这个词。人生就是起起伏伏的,并不是你站在某个平台之后,就会一直向上。比如,有些人工作顺风顺水,做到高管,拿高薪,但某天公司裁员,失业,也许他只能去打临时工。这是不是叫“逆向就业”?还有,原本家境不错,住大房子,后来遇到变故,只能租房子住,这是不是叫“逆向生活”?

  不管是逆向也罢,正向也罢,有一颗坚强、乐观和向上的心最重要。

  人力终有穷,天道终有定,壮老坚一节,始终持一心,吾独于养吾有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