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开始流向普通高校,激烈竞争下的无奈选择

  前不久,国家教育部发布了《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并宣布2023年的硕士研究生招生预报名,将于4月24日至9月27日进行,今年的正式报名将于10月5日—10月25日进行,这预示着2023年的考研大幕即将拉开。而与此同时出现了一个叫作“逆向考研”的新词,也成了热门话题。

  近几年,研究生的竞争越来越大,2022年报考研究生的学生数量已达457万人(2021年末考试),比去年增加了80万人。最近几年,有不少人开始尝试“逆向考研”。部分“双一流”大学的本科生,已经不限于报考“双一流”高校了,也将目光投向了普通高校。

数据来自教育部官网

  第一、“逆向考研”是竞争不过的无奈

  所谓“逆向考研”说的是从“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院校,到一般普通高校报考研究生的行为。

  关于“逆向考研”最有影响的新闻莫过于2021年末了,根据杭州大学发布的2022年研究生招生名单,很多郑州大学,浙江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的学生都被录取了。广州大学今年宣布的2021年毕业生中,有一批985、211高校毕业生,其中不乏北大、复旦等知名高校的毕业生。国内众多的“双非”高校,都已经成了考研的热门。

数据来自部分院校官网

  当时,这个新闻在教育界和整个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一些网民更是为那些被录取的学生感到遗憾。但现实并非如此。其实“逆向考研”这个词,并不是某些网友说的“混文凭”那么简单,背后更多的是竞争不过得不得已而为之。考研每年一次,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可以一次“上岸”名牌大学或者热门专业,所以为了降低考研成本,提高考研成功率,报考一般大学的研究生成了一种趋势。因此,“双一流”的本科生在考研择校时,为了降低风险而选择“双非”大学,这也是竞争压力太大之下做出的无奈选择。

  第二、“逆向考研”者是怎么想的

  很多人之所以会选择“逆向考研”,一是为了降低成本,提高考研成功率。也有学生觉得自己在普通高校读硕士时,能得到校方重视。还有人说,他们报考的虽然是普通院校,但院校学科水平高,当地的就业环境更好,更适合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

  对于这一点,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写过一篇文章,说的是现在的考研已经和高考划上了等号,大多数人都以读研为突破口,把考研当成是一条出路,不顾一切地去“内卷”。这将导致研究生的泛滥化和低质量化。如果人才评估的方式不能转变,这种趋势就难以根除,教育部门也无法扼制这种趋势。

  “逆向考研”并非是出于理智的考研。而是单纯以提高学历为目的的行为,除了带来学习压力以外,还会让学历更加内卷。但是考研的人一年比一年多,许多人预计,2023年将会有530万人参加考研。考研的学生每年都在增长,总有一天可能会达到高考的规模也说不定。也许到时候“逆向考博”又会成为新的热搜关键词。

  第三、“逆向考研”的背后还是内卷

  2021年有900万毕业生加入了就业大军,2022年则超过了一千万。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在逐年递增,但是,工作机会不是一年比一年多,而是越来越少。我们可以看出,教育培训行业的整顿,房地产业的萎缩,就连快速发展的互联网产业,在2022的时候也开始了大规模裁员。

  市场上的岗位少,求职的人多,各个公司对学历要求都在提高。下面这张照片,是江苏淮安楚州高中招收的教师,大量的北大毕业生,硕士的比例也远远超过了本科生。给人一种硕士研究生就是就业门槛的错觉。于是,很多大学生开始进入了考研阶段。

  但是,考研的学生数量虽在激增,而名校研究生的名额并没有增长。考研的报录比越来越低。不得已,逆向考研成了唯一出路。考研的竞争很激烈,即使你是名校生也不行。就算本校的保研率90%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留下。总有人为了学历而去“逆向考研”,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感觉。虽然有些无奈,但在这个学历内卷的时代,总比没有研究生读要好。对于逆向考研你怎么看,我们评论区聊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