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心协力做笔记,记六位同学近半年来的艺术概论的学习…

背景:

今年年初,有六位本科在同一所学校的同学,打算考艺研院研究生。因为大家报考导师不一样,所以不存在什么竞争关系,在一起学习无论是专业一还是专业二都比较融洽。

专业一之前小编跟大家普及过一个特点,就是答案不能雷同。在学习了艺术概论基础班课程的网课后,这六位同学决定共同协作整理一份前无古人的笔记,这个笔记的整理要点主要是:
①每个人单独整理一份自己的内容(包含书上的知识点、老师课堂笔记、例子若干);
②将这些内容进行汇总,如果有重复,则合并成一条(因为书上的内容比较固定,很容易形成重复的情况);
③每个同学默认答题的时候,将书上内容可以不变,但例子等部分需要转化成自己的语言来写;
④每个同学都向其他同学告知自己的所选择的答题要点,其他同学就不再选择以免出现重复;
⑤整理好后,将内容发给我们专业老师进行最后审核,确定答案无误后,进行背诵、整理等工作。

上面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可以供同学们参考,如果同学们周围的本科同学有共同考艺研院的,那么,无论专业一或者专业二,其实都可以使用这种方式。

但这个方法同学们可能一时半会没弄明白,下面,小编在经过这六位同学同意的情况下,给同学们参考他们笔记中的一部分,同学们可以参考。
内容:艺术的特征
开头段:
开头段1:探讨艺术的特征,我们要注意结合艺术的本质的相关知识,本质是特征的内在规律,特征是本质的外在表现。而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然具有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等基本特征。
开头段2: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 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然具有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等基 本特征。
开头段3: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受制于经济基础,但马克思从不否认艺术也是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精神创造领域,它与其他的社会意识形态形式之间有共通也有区别,艺术具有独特性,其存在方式、发展演变、价值意义等都有着深刻的特性。
大分论点1:艺术的形象性
写法1: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形象性。哲学、社会科学总是以抽象的、概念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文学、艺术则是以具体的、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
写法2:没有形象,就没有艺术,失掉形象性这一基本特征的作品,也不能称做文艺作品。但是,文学、音乐、美术等不同文艺形式,其形象性又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是不能凭感官直接把握的,需要通过语言的中介,经过读者的联想与想象才能得以实现;音乐虽可以直接作用于人们的听觉,但其创造的形象却是不够明晰、不够确定的,仍然需要通过声音的中介,引起听众的联想与想象。绘画、雕刻等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视觉形象,在空间中有着确定的形式,是完全明晰的,可以直接为欣赏者的眼睛所把握。
写法3:一切艺术都是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没有形象就没有艺术。形象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直观的形象,绘画、雕塑、戏剧、电影就是这种形象,它具有直观性、确定性与明晰性。所谓直观性就是凭人的感官可以直接把握;所谓确定性就是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所看到的形象是一致的;所谓明晰性就是形象存在于空间之中没有模糊的成分。另一类是非直观的形象,音乐、文学、诗歌就是这种形象,它不具有直观性、确定性与明晰性这些形象不能凭人的感宫直接把握,文学、诗歌形象要通过语言的中介,音乐形象要通过旋律的中介,依靠接受者的想象与联想才能产生的形象,它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不具有确定性与明晰性。形象的差别性不能否认形象的普遍性。
例子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中奔腾不息的滚滚东流水将作者愁苦无尽、深广沉重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例子2:《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利用对登高望远情景的描绘形象地隐喻了只有志存高远、不断进取才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的理性认识。
总结段:可见,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形象性。形象性是区别于哲学、科学等通过抽象和理性的方式反映客观世界,表现艺术家思想感情的重要特征。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艺术以具体的、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在各个具体的艺术门类中塑造的艺术形象可以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但无论如何,任何艺术都不能没有形象性。
分论点1: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写法1: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任何艺术作品的形象都是具体的、感性的,也都体现着一定的思想感情,都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有机统一。对于不同的艺术门类来说,艺术形象这种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统一,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写法2:任何艺术作品都是具体而感性的,都体现着一定的思想感情,都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统一。鲁迅先生曾讲道,画家所画的和雕塑家所雕塑的,在表面上看来是一张画、一个雕像,但实际上是艺术家们思想和人格的表现。
写法3:对于不同的艺术门类来说,艺术形象这种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统一,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对于造型艺术来说,往往是再现生活的艺术形象中又渗透着艺术家的思想感情,这种主客观的统一,常常表现为主观因素消融在客观形象之中。而另一些艺术门类则更善于直接表现艺术家的情感,间接而曲折地反映社会生活,这些艺术门类中主客观的统一,则表现为客观因素消融在主观因素之中。
例子1:对于雕塑、绘画等造型艺术来说,往往是在再现生活形象中渗透了艺术家的思想情感,这种主客观的统一,常常表现为主观因素消溶在客观形象之中。
例子2: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创作的《蒙娜丽莎》,据说是以一位刚刚丧子的佛罗伦萨皮货商的妻子为原型的,达芬奇在作画时,特地请了乐师弹奏优美的乐曲来使少妇保持愉悦的心情,画中的少妇含而不露的笑容显得深不可测,因而被称为“神秘的微笑”。从生理学和解剖学达芬奇为了艺术上的追求,从生理学和解剖学的角度深刻分析了人物的面部结构,研究明暗变化,才创造除了如此丰富而有魅力的艺术形象。主观上看,达芬奇在这个人物身上寄托了自己的审美理想,后来的心理分析学派艺术批评家们认为这幅画中体现出了鲜明的“恋母情结”。而客观上看,达芬奇是通过这部作品来表现文艺复兴时期摆脱了中世纪的宗教束缚和封建统治的人文主义思想,是对人生和现实的赞美。
例子3:中国画十分注重“传神”。传神的艺术作品,不但反映了对象的本质特征,而且表现了艺术家对生活和人物的理解。五代南唐画家顾闳中的作品《韩熙载夜宴图》中就对韩熙载这个人物进行了深刻的展现,南唐后主李煜派遣顾闳中潜入韩家窥探,用“心识默记”的方法,将韩熙载放荡的生活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幅长卷以“听乐”“赏舞”“休息”“清吹”“散宴”五个连续的画面描绘了韩熙载家宴的情况。尽管画中的宴会排场豪华、气氛热烈,但仔细观察画面,韩熙载始终处于沉思、压抑的精神状态。虽然是在夜宴歌舞中,韩熙载却不纵情声色,反而流露出忧郁寡欢的表情,反映出他内心的矛盾和精神的空虚。韩熙载这一人物形象的生动性和深刻性,充分展现出顾闳中“传神”的精湛才能和卓绝功力,也体现出了他对生活与人物的深刻理解。
例子4:以音乐为例,音乐形象同绘画、雕塑的视觉可见的形象不同,它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构成艺术形象的,音乐的主要内容,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情感。例如俄国著名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钢琴套曲《图画展览会》,是他参观了俄国画家加尔特曼遗作展览会后,触景生情卸下来的。为了用音乐形象来表现参观图画展览会后的感受,他苦思冥想,终于完成了这样一部钢琴套曲。套曲由十首小曲组成,每首小曲又以一幅图画为依据,有描述人物肖像的,也有表现生活习俗的,还有的描绘了俄罗斯民间童话和盛大节日场面,构成一个标题音乐画廊,并且以“漫步”为主题将他们连接在一起。这些乐曲没有单纯地描绘图画的画面,而是深入地表现作曲家观看这些图画后的种种体验和感受,达到了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高度统一。
例子5:拿中国画来说,中国画家大多采用边走边看边想边画的方法,在构图时,多以形象记忆进行创作,追求“遗貌取神”,这种创作方法能够更好的传达物体的神态,也自然的表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总的来说,虽然中国画从观察方法上更强调主观的作用但其目的仍然是使艺术家作品达到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分论点2: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任何艺术形象都离不开内容,也离不开形式,二者是有机统一的。在艺术欣赏中,艺术形式直接作用于欣赏者的感官之中,但艺术形式之所以能感动人、影响人,是由于这种形式生动鲜明地体现出深刻的思想内容。优秀的艺术作品,必然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完美的艺术形式,二者的有机统一,才能使其具有令人惊叹的感人魅力。
例子1: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讲:“没有一件艺术作品,单靠色调的匀称,仅仅为了视觉满足的作品,能够打动人的。”
例子2:西汉刘安的《淮南子》中写道:“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说;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这说明,如果画家只注重人物的貌而不注重人物的神,所塑造的艺术形象肯定不是成功的。
例子3:东晋顾恺之提出绘画要“以形写神”,南齐谢赫的绘画“六法”中第一条便是“气韵生动”。可见,绘画不但要讲形似,更重要的是要有神似,即通过形象所表达的,不仅是视觉所看到的外表,而且有无法直接看到的却可以感知和领会到的内容和意蕴。
例子4:法国十九世纪著名雕塑家罗丹的巴尔扎克像以朴实简练的手法,创造出了巴尔扎克在深夜写作时穿着睡袍漫步构思的形象,突出了这位伟大作家内在的精神气质,使这座雕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例子5:孔子曾评价歌颂舜德的舞蹈《大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而歌颂武王伐纣的武舞《大武》则称其为“尽美矣而未尽善也”。可见,孔子所追求的善与美的统一实则就是艺术形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例子6:20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在上海中华艺术大学作讲演时,曾经将两幅画来进行对比。其中一幅是法国19世纪画家米勒的代表作《拾穗者》,另一幅则是当时上海英美烟草公司的商业广告画月份牌《时装美女》。虽然这些时装美女画画得很细,在色彩和线条上颇费了些工夫,但这些画只是一个广告,简直不能标作艺术品。而米勒的《拾穗者》整个色调是柔和的,构图是平稳的,没有任何刺激视觉的色彩和动态,图中三个弯腰拾穗的农妇正在紧张地劳动,整个画面朴实、自然,但鲁迅先生却认为这幅画很美。优秀的艺术作品,必然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完美的艺术形式,正是这二者的有机统一,才使得艺术具有令人惊叹的感人魅力。
分论点3: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备注:此处也可用于回答【艺术典型】)
综观中外艺术宝库中浩如烟海的文艺作品,凡是成功的艺术形象,无不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同时又具有丰富而广泛的社会概括性。正因为集个性与共性的高度统一于一身,才使得这些艺术形象具有不朽的艺术生命力。中外文艺理论对这个问题也早有许多精辟的论述。艺术形象必须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特征,与此同时,艺术形象又必须具有普遍性和概括性。这是由于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体,共性存在于千差万别的个性之中,个性总是共性的不同方式的表现。一切事物都是在带有偶然性的个别现象中,体现出带有必然性的共同本质和规律来。因而,许多艺术家在总结创造艺术形象的经验时,总是把能否从生活中捕捉到这种具有独特个性特征,同时又具有普遍意义的事物,当作富有成败意义的关键。
例子1:《三国演义》中奸,仁,义,智,勇者,毛宗岗评价说,曹操为“奸绝”,关羽为“义绝”,诸葛亮为“智绝”。拿曹操的“奸”来说,一方面,他与董卓的“奸”是大不相同的,董卓的“奸”只有凶和恶一个层面,完全是一个扁平人物,而曹操的“奸”更体现在他的体上,在此基础上,作者从多方面描述,呈现出一个立体可感的原型人物。另一方面,作者又以曹操的“奸”反映诸多乱世英雄。
例子2:鲁迅先生塑造的阿 Q 这一人物形象,就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典型。
例子3:举例来说,世界上有许多懒汉,冈察洛夫的小说《奥勃洛摩夫》的主人公集中地鲜明地表现懒汉这一类人的共同点:懒惰成性,害怕变动,耽于幻想,安于现状,这就是懒汉的典型。奥勃洛摩夫本来是地主,但是,他不仅仅是懒汉地主的典型,而且是一切懒汉的典型。列宁说:“在俄国生活中曾经有过这样的典型,这就是奥勃洛摩夫。
例子4:《红楼梦》中一系列大放异彩的典型人物,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封建社会腐朽的本质和日趋衰亡的历史必然性。贾赦、贾珍、贾琏是一群倚财仗势、横行霸道、花天酒地、为非作歹的封建阶级的“败家子”,贾政是道貌岸然、头脑空虚、庸碌无能、回天乏术的正统典型,贾宝玉、林黛玉是封建制度叛逆者的典型。总之典型人物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表现出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例子5:17世纪荷兰画家哈尔斯的《吉卜赛女郎》是被公认的富于独创性的吉卜赛少女的典型形象。吉卜赛人曾是到处流浪的民族,他们性格开朗,活泼热情,少女能歌善舞,我们看到的正是这样的一个吉卜赛少女,她衣着朴素,敞着领口,脸上露出狡黠的微笑,好像什么都不在乎,什么都无所谓,她似乎刚刚与人喝过酒,脸上有些红晕,带着兴奋的情绪与别人调笑。这个无所畏惧、放荡不羁、自由奔放、美丽热情的吉卜赛少女的典型形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独一无二,是具有独特个性的典型。
大分论点2:艺术的主体性
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然具有主体性的特征。毫无疑问,艺术要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但这种反映绝不是单纯的“模仿”或“再现”,而是融入了创作主体乃至欣赏主体的思想情感,体现出十分鲜明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因而,主体性作为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体现在艺术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包括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
分论点1: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
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创作对社会生活的这种依赖关系,首先表现在艺术家往往是从生活实践中获得创作动机和创作灵感,尤其是艺术创作的内容,更是来自于社会现实生活。但与此同时,艺术创作又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作家、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对艺术创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艺术创作更具有独创性的特点,每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凝聚着艺术家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带有艺术家个人的主观色彩与艺术追求,体现出艺术家鲜明的创作风格和艺术个性,具有强烈的创造性与创新性特色。
例子1:韩幹画的《照夜白图》,“照夜白”本是唐玄宗一匹爱马的名字,韩幹在这幅画中,只用了不多的笔墨,便绘制出了这匹御马硕大的身躯和不安的四蹄,给人以栩栩跃动的感觉。
例子2:赵孟頫画马,取法唐人,但师其意而不师其形,形成自己独特的画马的风格。例如赵孟頫的《秋郊饮马图》,画中的十匹马姿态各异,但匹匹都精神抖擞,表现出马的健美和善于奔跑的习性。显然,同样的马,在两位画家的笔下却犹如此鲜明的区别,正式由于艺术家主题性的融入,是做你具有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
例子3:朱自清和俞平伯两位散文家于20世纪20年代同游秦淮河,之后各自写了一篇同名散文《桨声灯影下的秦淮河》,这两篇散文不但取材范围相同,时间地点相同,甚至命题相同,但这两篇散文却各有各自鲜明的艺术特色,都成为二三十年代的散文名篇,此事也成为文坛佳话。朱自清的这篇散文朴实淳厚,清新委婉,而俞平伯的同名散文则细腻感人,情景交融。正是由于这两位作家面对同一事物时,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在艺术风格上也有不同的追求,换句话说,打上了各自不同的主体性烙印,才使得这两篇散文具有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
例子4:李安在《卧虎藏龙》这部影片中,他将自己的内心的许多感情加以表象化,使武打动作场面就像舞蹈一样,除了武打还有意境,是一种很自由奔放的表现形式,尤其是将情和义、爱与恨融汇到影片之中。
分论点2: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艺术作品作为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必然打上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的鲜明烙印。这就是艺术生产的产品和物质生产的产品,这二者之间截然不同的区别之一。这是因为艺术作品具有更加鲜明的主体性与创造性特点。
例子1:同样是画马,韩干的马和赵孟頫的马截然不同;同样是描写俄国社会下层人民的生活,契诃夫的作品和高尔基的作品就各不相同;同样是画竹,北宋著名画家文同和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所画之竹各有情趣。
例子2:朱自清和俞平伯两位散文家曾于20世纪20年代同游秦淮河,之后各自写了一篇同名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两篇散文不但取材范围相同,时间地点相同,甚至命题也完全相同,但这两篇散文却有各自鲜明的艺术特色,都成为二三十年代的散文名篇,此事也成为文坛佳话。朱自清的这篇散文朴实淳厚,清新委婉,而俞平伯的同名散文则细腻感人,情景交融。正是由于两位作家面对同一景物时,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在艺术风格上也有不同的追求,或者换句话说,打上了各自不同的主体性烙印,才使得这两篇散文具有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
分论点3: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
对于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的主体性特点,人们一般不会有疑问,但是对于艺术欣赏也具有主体性特点,恐怕就感到难以理解了。事实上,由于美感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既有社会功利性,又有个人直觉性,使得美感具有千差万别的个性特征。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验与性格气质不同,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不同,形成了每个欣赏者在审美感受上鲜明的个性差异,使艺术欣赏不能不打上欣赏主体的烙印。艺术欣赏中的这种个性差异,普遍存在于艺术的史实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说明了这个道理。
艺术欣赏当然要以客观存在的艺术作品为前提,没有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客体或欣赏对象,自然不可能有艺术欣赏活动。但是,在艺术欣赏中,欣赏主体(读者、观众、听众) 也并不是被动的反映或消极的静观。从表面上看,从身体上看,欣赏者似乎完全处于一种“静态”的状态。然而,从实质上看,从心理上看,欣赏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又有着极为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包含着感知、理解、情感、联想、想象等诸多心理因素的自我协调活动。它不仅是主体对客体的感知,同时又是欣赏者对艺术形象能动的改造加工过程。因此,欣赏主体总是要根据自己生活经验、兴趣爱好、思想情感与审美理想,对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进行加工改造,进行再创造和再评价,从而完成和实现、补充和丰富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可以看出,艺术欣赏活动中,欣赏主体和艺术作品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的振荡关系。一方面,艺术作品总是引导着欣赏者向作品所规定的艺术境界运动,另一方面,欣赏主体又总是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感受能力来改造和加工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总而言之,艺术鉴赏的本质就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
例子1:鲁迅先生讲过,同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所得的感受迥然不同。
例子2:王朝闻先生说:“从文艺创作与欣赏者的关系来说,艺术作品需要有个性,欣赏者也不能没有个性。如果认为欣赏者的感受都一样,这种判断是荒唐的。”每一个欣赏者都具有特殊条件,都具有感受的个性,彼此的反应不可能完全相同。”
例子3:例如,19世纪俄国作家赫尔岑,看完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之后,被剧中人物的命运深深感动,不但两眼流泪,甚至号啕大哭。与之相反,和他同时代的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看后却十分冷漠,因为托尔斯泰对剧中主人公的评价不高,认为哈姆雷特是一个“没有任何性格的人物,是作者的传声筒而已”。
例子4:例如柴可夫斯基作于1877年的《第四交响曲》,第一乐章中,圆号和大管奏出庄严、冷峻的音调,作曲家说“这是噩运,这是那种命运的力量”,“它是不可战胜的,而你永远也不会战胜它”。然而,就连对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感受极深的梅克夫人,也只是说“在你的音乐中,我听见了我自己,我的气质,我的情感的回声”而已。很明显,一般的欣赏者自然更无法理解作曲家的初衷了。当然,也有相反的情况,有些具有较高艺术修养的欣赏者,对艺术形象的感受不但十分接近艺术家的创作意图,甚至比艺术家本人想得更丰富、更深远。
例子5: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其引子是两句短小而威严的动机,这一动机延展至整部交响曲;对于交响曲的主题,贝多芬曾解释为“命运在敲门”。然而,法国浪漫派音乐大师帽江孩对主题的理解更加生动、形象,他认为“这简直就像奥赛罗的愤怒。这不是恐慌不安,这是受了折磨之后暴怒之下的奥赛罗的形象”。
大分论点3:艺术的审美性
艺术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审美性。从艺术生产的角度来看,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以下两个条件:其一,它必须是人类艺术生产的产品。其二,它必须具有审美价值,即审美性。正是这两点,使艺术品和其他一切非艺术品区分开来。
分论点1: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审美需要。事实上,艺术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本身就是审美意识物质形态化了的集中体现。美学理论告诉我们,美的形态分为自然美与艺术美。二者之间的区别在于艺术美直接凝聚着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任何艺术作品都必然是人所创造的,凝聚着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然而,与此同时我们又必须注意,并不是人类一切劳动和智慧的创造物都可以称为艺术品。只有那些能够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和快感,也就是具有审美价值或审美性的人类创造物,才能称之艺术品。正因为这样,我们听一首乐曲,看一幅绘画,读一本小说,看一部影片,都会感觉到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快感,获得了一种审美享受。
艺术的审美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的审美意识。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终于完成了由实用向审美的过渡。艺术也正是在这一进化历程中产生,成为人类审美活动的最高形式。艺术美作为现实的反映形态,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它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加集中和更加典型,能够更加充分地满足人的审美需要。与此同时,艺术又是人类审美意识物质形态化的表现。
例子1:例如,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黄山的奇特、峨眉的秀丽,这些天然风景之美,都是大自然造就的。
例子2:例如文学是运用语言文字,绘画是运用线条色彩,音乐是利用音响,舞蹈是利用肢体等等。这些物质材料和艺术语言,使得李来仅存于人们头脑中的审美意识,“物化”为可供其他人欣赏的艺术作品,这样,艺术就成为传达和交流人们审美意识的一种手段。
分论点2: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
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艺术美之所以高于现实美,是由于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把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凝聚到了艺术作品中。虽然艺术欣赏的特殊性在于直观感受性,即由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直接引起人的美感,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在这种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中,已经融合了真、善、美的内涵,只不过它是通过艺术美直接体现出来罢了。艺术美要以真和善为前提,并通过审美性体现出艺术中这种真、善、美的统一。艺术中的“真”,并不等于生活真实,而是要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通过提炼和加工,使生活真实升华为艺术真实,也就是化“真”为“美”,通过艺术形象体现出来。同样,艺术中的“善”,也并不是道德说教,同样要通过艺术家的精心创作,使艺术家的人生态度和道德评价渗透到艺术作品之中,也就是化“善”为“美”,体现为生动感人,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
艺术的审美性和“丑”的关系。生活中既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生活中“丑”的东西,一旦进入了艺术,经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同样要通过审美特征将生活中的“丑”在艺术作品中体现出来。在生活中既可以找到美的现象又可以找到丑的现象,在艺术中却一概都以审美性表现出来。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能动创造变成了艺术美。事物本身“丑”的性质并没有变,但是作为艺术形象它已经具有审美意义。
例子1:正如托尔斯泰所说:“虽然论艺术的书堆积如山,而艺术的正确定义直到现在还没有规定出来。这原因在于:艺术的概念是以‘美’的概念为基础的。”
例子2:鲁迅说:“什么是艺术?意思很奥妙,其实并不那个。艺术离不开社会生活。例如一个碗,本来是白磁的,要画上松竹梅岁寒三友,又要画上菊花或写上‘真君子’字样。因为这样一来就美观,所以就叫做艺术,艺术并不是难懂的东西。”鲁迅这段深人浅出的话说明了深刻的道理,美是艺术的本质特征之一,不仅陶瓷与陶瓷艺术,而且服装与服装艺术,建筑与建筑艺术,家具与家具艺术,书法与书法艺术,一句话,艺术形象与非艺术形象的最后分水岭就是美。
例子3:果戈里的《钦差大臣》曾用一句民间谚语作为剧本的题词:“脸丑莫怪镜子歪”。剧本用火一样辛辣的词句嘲讽了现实丑,沙皇显贵和艺术批评家不能容忍艺术如此真实地表现了现实丑,他们愤愤地问道:“这是怎么回事?俄罗斯哪有这种事?这是造谣中伤,是不成体统的讽刺!这样的俄罗斯是剧作者捏造的!这样的城市,这样的官员,俄罗斯过去和现在都没有!”我国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也不理解表现现实丑的艺术,认为凡是表现了现实丑的艺术作品就是丑化生活,暴露生活的阴暗面,向党向社会主义的恶意进攻。人们一次又一次地向这些艺术发出同样的责难:“难道生活真的就是这样吗?”
例子4:鲁迅认为,艺术可以反映现实中的某些丑,而不能反映现实中的一切丑。他说:“譬如画家,他画蛇,画鳄鱼,画龟,画果子壳,画字纸篓,画垃圾堆,但没有谁画毛毛虫,画癞头疮,画鼻涕,画大便,就是一样的道理。”
例子5:北宋著名画家账择端的巨型长卷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就鲜明地体现出艺术中这种真、善、美的练。这幅画卷取材于生活真实,它所描绘的沿街、河旁、桥上各色人物,足有几十种职业,上百种姿态,情绪也各不相同,反映出北宋首都汴京各阶层人物的生活。这幅画不仅在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为民俗学、建筑学、历史学提供了翔实的研究资料,具有同样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此外,这幅画又突破了自唐、五代以来,宫廷画家多以贵族官宦生活为主题的人物画的桎梏,而是以中下层市民的现实生活为题材,直接反映市民的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它的人民性和现实性直接影响到后来明清插图和年画的发展,也深刻体现出艺术家对创造了当时繁华汴京的广大劳动人民的歌颂和赞美。
例子6:莫里哀的著名讽刺喜剧《吝啬鬼》,成功地型造了阿巴贡这一极端自私而贪婪的人物形象,深刻地揭露出资产阶级贪财如命的本质。莫里哀的另一出著名喜剧《伪君子》、成功地塑造出达尔丢夫这一无耻伪善者的典型形象,同样也是使作品中“丑”的人物形象具有了艺术的审美价值。
例子7:莎士比亚的著名喜剧《威尼斯商人》中贪得无厌的高利贷者夏洛克,这是一个唯利是图、贪财如命的典型人物形象;莎翁著名悲剧《麦克白》中的女主人公麦克白夫人,是一个内心丑恶的女人,她唆使丈夫谋害国王,最后自己也因罪行重负而发疯。这些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通过艺术的审美性,使“丑”的人物形象获得了不朽的艺术魅力。
分论点3: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
艺术美注重形式,但并不脱离内容,它是二者的有机统一。中外艺术史上,形式美的问题受到许多艺术家的重视。
每种艺术都有自己特殊的形式美。由于各种艺术长期的历史发展,每个艺术门类在运用形式美的规则方面,都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规律。
然而,这些形式美的法则又并不是凝固不变的,艺术贵在创新,随着艺术实践的不断发展,形式美的法则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艺术家们在自已的创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寻找美的形式,从内容出发去选择最恰当的形式以加强艺术的表现力,从而使得艺术的形式美日益丰富和发展。
例子1:南齐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绘画六法”,是对我国古代绘画实践的系统总结,这就是:“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摹写是也。谢赫的“绘画六法”作为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其中的“气韵生动”是对绘画作品总的要求,而其他几条都涉及艺术形式问题。
例子2:德国18世纪著名美学家莱辛认为:“在古希腊人看来,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律。”这个论点既然建立了,必然的结论就是“凡是为造型艺术所能追求的其他东西,如果和美不相容,就须让路给美;如果和美相容,也至少须服从美。”
例子3:俄国19世纪文艺理论家别林斯基也同样强调:现实的美只在内容,而艺术则把它融化在优美的形式里,因此,绘画才优于现实。
例子4:拿建筑艺术来说吧,自从古希腊罗马时代开始,人们就将达哥拉斯学派的“黄金分割”理论奉为建筑艺术形式美的法则,强调建筑物各个部分间的比例。如距今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帕提农神庙,造型端庄,比例匀称,被视为古希腊神庙的典范。这座神庙独特的柱列,完美的立面比例,反映出古希腊人对建筑形式美的刻意追求。神庙主体由46根洁白的大理石圆柱环绕成一个回廊,这些圆柱的比例经过精心设计。千百年来,世界各国建筑师研究后都一致认为,帕提农神庙之所以这样美、是因为它的高、宽和柱间距等都合“黄金分割”理论。
例子5:罗丹认为:“一幅素描或色彩的总体,要表明一种意义,没有这种意义,便一无美处。”
例子6:帕提农神庙鲜明地体现出盛行于古希腊时代的“美就是和谐”的美学理想,也就是后来德国启蒙运动学者温克尔曼所说:“希腊艺术杰作的优点在于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天。”此外,帕提农神庙既是为保护神雅典娜建造的,也是平民百姓欢庆节日的庙宇;它既是神庙,又处处表明人的存在。它是雅典的奴隶主民主制度下的产物,集中体现出这个时代和这个民族的社会背景。与之相反,悉尼歌剧院却是当代艺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建立标志着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从美学追求来看,悉尼歌剧院这一建筑作品具有鲜明突出的个性,它的设计师丹麦建筑家伍重强调现代建筑应当从属于自然环境,崇尚“有机建筑”理论,认为建筑应与周围环境有机融合在一起,仿佛是自然而然“生长”出来的一样。在海滩上设计建造的悉尼歌剧院,远远望去,似万顷碧波中的片片白帆,又如荷花盛开,充满浪漫的诗情画意。
大分论点4:艺术的情感性
情感性是艺术的又一审美特征。我们在这里把它单独列出来谈,是由于它特别重要,在艺术中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和地位。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一切文学艺术都是情感的艺术,没有情感也就没有艺术。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始终起重要作用的心理要素就是情感。
所谓情感,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形式,它反映着人对外部世界的对象和现象的主观态度。这即是说: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和目的所做出的一种心理反应形式。古今中外的艺术理论家们],都十分看重情感的作用和地位。
例子1:罗丹也曾说:“艺术就是情感。”
例子2:列夫·托尔斯泰则在其《论艺术》中明确地说:“人们用语言互相传达思想,而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感情。”他认为,一个人“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并且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以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
例子3:西方当代美学也同样重视情感在艺术中的意义,如符号论美学的代表人物苏珊·朗格就把艺术定义为“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她说:“切艺术都是创造出来的表现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
例子4:一九三七年四月,德国法西斯出动了四十多架飞机对西班牙巴斯克文化名城格尔尼卡狂轰滥炸,激起了绘画大师毕加索的义愤,他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完成了那幅名垂画史的伸张正义、控诉暴行的杰作《格尔尼卡》。无独有偶,一九九九年五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竟然重演历史,但更为疯狂地出动了数千架飞机对巴尔干半岛上的小国南斯拉夫进行狂轰滥炸,并且丧心病狂地袭击、炸毁了我国驻南大使馆。这激起了中国青年艺术家的义愤,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学生在当天仅用三个多小时就创作完成了一幅巨型壁画《尔尼卡——1999年5月7日午夜》,其中饱含着创作者的眼泪、激情和愤怒,饱含着中国青年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其视觉冲击力、精神震撼力和正义感召力已在美国驻华使馆前的示威中充分显示了出来。
内容补充情感不仅在艺术创作中,而且在艺术欣赏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例子:高尔基曾谈到他幼时读一部小说时的心情:“我记得,我读福楼拜的《朴素的心》,是在一个圣灵降临节。傍晚,我爬到杂物间的屋顶上念这本书,因为要躲开那些热闹节日的人们。我完全被这小说迷住了,简直变成了聋子、瞎子。……为什么能够使我兴奋到这个田地,我实在难以理会。这里一定藏着不可思议的魔术,有好多次,我想在字里行间找出魔术的秘密,很机械地,像野蛮人所做的一样——我并不是故意夸张——把书面向太阳映照着望。”高尔基所说的“不可思议的魔术”,实际上就是美感或审美情感。正是这种审美情感,使人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能够完全迷恋,而感到非常兴奋、满足,可以说是陶醉。
内容补充在美感中,情感是美感的重要构成因素,没有美的感受与感动之情,则不成其为美感。情感作为一种心理因素,在审美、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和重要地位,是人们普遍都承认和重视的。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审美中,以及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情感是同形象联系在一起的,也是同认识联系在一起的。审美情感不是生活中一般的情感,不是纯心理或纯生理的反应,而是伴随着审美认识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其基础是审美认识。对于某些艺术作品,欣赏者必须经过审美认识,经过复杂的思想活动,否则难以把握作品的美,也难以产生美的感受和感动。
例子:贡布里希曾经举例说,德国画家丢勒“以满腔的热诚和爱去画他的母亲。他那幅描绘一个操劳积虑的老人的真实画幅,可能会使我们震惊,使我们厌恶。然而,只要我们同最初的厌恶感斗争,我们就会得到丰厚的报酬,因为丢勒那极为真挚的素描是一件伟大的作品。事实上,我们很快发现,一幅画的美并不在于其描绘的客体对象的美”。
【具体用法】:以上是小编截取的同学这部分笔记的部分内容,同学们在使用的时候,可以随意的结合其中的分论点、内容、例子等,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以及内容上的更改,可以让答案看起来完全不一致。当然,这里同学们也是不断的增加内容,根据学习内容的深入,这份笔记也越做越厚,最终能够让笔记趋近完美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