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的目标没有实现时,无需感到自责,这么想既舒服又有积极性

侄女在准备考研到北京,周末给我打电话,沮丧地跟我说觉得今年考研可能考不上了。我数了数距离考研还有好几个月,为什么这么早就给自己下结论了呢?

侄女跟我说,考研复习期间,同宿舍的小姐妹总是叫她出去逛街、看电影,而她偶尔会抵挡不住玩耍的诱惑,打乱了考研复习计划。

“自律性这么低,我怎么可能考的上研究生呀!”侄女痛苦地跟我吐槽到。

为了安慰她,我说到:“根据脑科学实验,人的记忆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只有把短期记忆转换为长期记忆,我们所学的知识才不会遗忘。但是呢,如果想要高效地把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我们需要改变环境,让之前的知识点运行到大脑的后台。也就是说,你在逛街的时候,你的大脑没有休息,它在形成长期记忆。”

当你的目标没有实现时,无需感到自责,这么想既舒服又有积极性

侄女有点兴奋的问道:“是真的吗?”

“当然”,我肯定地说:“不过这只对重复次数足够多的场景才有效。所以在高强度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如果变化环境,让大脑接受新的刺激,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侄女听完后,松了一口气说,无比欣慰地跟我说:“幸亏我打电话了,要不然我今天得郁闷一天。”

其实吧,上段关于脑科学的话都是我胡诌的。我只是撒了一个小小的谎,以“积极乐观”的方式来解释既定现实,而侄女之所如此容易“上当”,是因为一个普遍的心理现象: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是美国心理学家利昂·费斯汀格在1959年提出来的概念,通俗来说就是当一个人对某件事情的态度或者看法与他的行为产生矛盾时,他就会产生不舒适感。

以侄女的例子来说明,她觉得考研比玩乐重要,想要按照计划进行考研复习,但是呢她的实际行动却打破了这个计划,这就产生了不舒适感:焦虑、自责等。

但是为了化解这种不舒适感,回归到心理平衡的状态,于是侄女得到了“玩乐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这种认知后,就立马认同的这种认知,于是认知失调消失了。“认知失调”最经典的例子是那个“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狐狸。

“认知失调”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小点着手:

当你的目标没有实现时,无需感到自责,这么想既舒服又有积极性

偶尔撒个小谎也无伤大雅

职场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负面事情,被领导骂、被同事怼、被客户无视、被职场大神碾压等等,遇到这些事情的时候,怎么解释非常重要。

这些事情,很多人跟表妹一样喜欢找内因,比如自律性不强、能力太弱等,如果一味的找内心,很容易打击自己积极性,陷入沮丧的情绪中。

这个时候,不妨撒个小谎,跟自己说“我其实挺优秀的,只是因为工作还不熟练,给我足够的时间就可以了。”

有人说这是自欺欺人,其实不是,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这和许多人运动员在比赛前不断地自我鼓励,告诉自己“我是最棒的”是一个道理。

当你的目标没有实现时,无需感到自责,这么想既舒服又有积极性

不断扩大自己的认知边界

有一种很普遍的说法是“越老越固执”,也是就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越来越难以接受新的观念、新的看法,看待事物总是喜欢从既定的角度出发。所以才会有“披萨就是大饼加肉、寿司就是饭团加鱼”这种说法。

这种固有的认知,会让我们的世界越来越狭窄,也越有可能碰到“认知失调”这种不适感。因此我们要有一颗包容的心,不断扩大自己的认知边界。

当你的目标没有实现时,无需感到自责,这么想既舒服又有积极性

如实记录自己的生活

为了从“认知失调”的状态回到平衡的状态,于是我们会“曲解事实”,就比如到处说葡萄酸的狐狸,这种“曲解”会让我们看不清楚真正的自己。

为了避免这种事后曲解,我们就要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无论是生活日记还是工作日记,一五一十的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想,这样事后总结复盘的时候,才能找到一件事情失败或者成功的真正原因,才有可能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