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与贸易考研,国际经济与贸易考研方向有哪些
本报记者 王宁
9月27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研究员李正强在“DCE·乡村振兴—‘保险+期货’培训会”上就国际大宗商品定价演变与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话题进行了主题演讲。
李正强表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原材料与产品价格大幅波动始终是企业稳健经营面临的巨大挑战与风险,为应对价格大幅波动带来的冲击,远期、期货、期权、互换等重要的衍生工具应运而生,为企业进行风险管理提供便利。与此同时,从以物换物到现货贸易、合同贸易、再到基差贸易,期货市场的发展对于推动现货贸易的演变也起到很大的作用。“目前,大宗商品贸易以‘期货价格+升贴水’方式定价,改变了传统定价模式,金融产品如期权、保险等也以此作为定价依据,期货价格已经成为大宗商品国际、国内贸易的定价基准,在提升贸易透明度和效率、维护贸易公开公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他说。
从海外衍生品市场发展情况来看,李正强表示,现代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历史非常悠久,从1848年发展至今已有170多年。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衍生品种从农产品向工业品、金融产品、天气等领域不断拓展,衍生工具也从期货向期货、期权演进,场内与场外市场获得同步发展。
从全球衍生品市场交易规模来看,李正强介绍,2020年场内场外衍生品持仓额约648万亿美元,约为2020年世界GDP的7.7倍,场内交易金额最高时曾占到全球GDP的42倍,规模很大。从市场交易结构来看,品种占比上,在整个全球衍生品市场中,金融衍生品成交量占八成以上;区域结构上,近年来亚太衍生品市场占比逐渐提高,其中2020年亚太地区衍生品交易量占全球43%,主要来自中国和印度。
李正强进一步表示,与美国期货期权市场规模相比,我国期货、期权市场成交额与GDP的比值明显弱于美国,但商品期货、期权成交额与GDP的比值相差不大,且已经反超美国。从国内外企业参与衍生品市场管理风险的情况来看,我国国内企业利用衍生品市场与国外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据国际互换与衍生工具协会统计,截至2015年已有94%的世界500强企业在利用衍生品、衍生工具管理风险,2019年美国上市公司有将近90%的上市公司在利用期货及衍生品市场,但我国国内上市公司仅有319家参与期货市场,占比8.28%,为美国的1/10。
从我国衍生品市场超过三十年的发展历程来看,李正强表示,当前,中国衍生品市场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目前中国的衍生品市场所拥有的工具数量、规模和发挥的功能大约相当于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水平,但规范程度明显优于美国当时的情况。中国商品期货、期权已连续多年占据全球商品衍生品成交量一半以上。
“此外,我国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也得到有效发挥,具体表现为期现价格走势拟合度逐步提高,期货价格开始成为现货贸易的定价依据,保险公司开始开发基于期货价格的保险产品,宏观决策部门越来越关注利用期货信息预研预判经济走势。可以看到,自2015年起,大商所组织保险公司、期货公司创新推出的‘保险+期货’服务‘三农’新模式,为农民和涉农企业提供农产品价格保障,助力精准扶贫效果良好。”李正强说。
展望未来,李正强表示,中国衍生品市场在品种规模方面仍孕育着巨大的发展空间。要坚定不移推进期货及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保持信心与耐心,进一步推动我国衍生品市场成为工具齐备、产品种类丰富、运行安全高效、功能发挥充分的多元开放、国际一流的衍生品市场,为服务国家战略、提升大宗商品国际话语权、全球经济治理发挥更大的作用。
(编辑 田冬)
国际经济与贸易考研(国际经济与贸易考研方向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