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一刚开学就感觉压力很大读不下去了,感觉自己不适合读研想退学怎么办?

  各种课程,还要每周组会,感觉生活没有其他事情了。各种课程老师都要学生读文献作报告,各种课程的考核方式都是课程论文,读文献还好,可是自己根本不会写论文,现在想想期末都感到窒息。还有自己比较内向,以前基本上没怎么在大家面前说过话,但是组会报告、课程汇报都要在大家面前说,一想到要和老师对话甚至被老师进行死亡提问就不想读研了。怎么办啊,我是不是真的不适合搞研究,现在我只想找个工作混吃等死,每天快快乐乐轻轻松松的,越这么想越觉得自己不适合读研。但是我坚持了几周主要是因为两方面,一是我不想让爸爸妈妈失望,也不想让自己丢人,亲戚朋友都知道我考研上岸了,结果刚开学就退学很丢人;另一方面是我还是不甘心只有一个普普通通的本科学历,现在考研这么难,我好不容易考上了还不珍惜机会。我也想读下去,但我怕我坚持不下去,近期怕期末挂科,远了怕毕不了业,我到底应该怎么办呀,现在好烦好纠结啊,哎!

根据经验,压力通常来源于迷茫。读研没有目标,只觉得事情好多好难。

其实迷茫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常态,不必为此而焦虑。

本人19年入学,材料学研究生,刚入学那会儿”材料是个坑”这种论调正是火的不行。所以我也很焦虑,也有点迷茫。

但好在自己也在不断行动,研究生阶段想明白了一些事,最后毕业的时候拿到了7个25W+offer。现在正在朝着新的目标往前走。

之前做了一些反思,详细讲了我当时的心路历程和具体做法,可能会对你有帮助,贴在这里也供所有学弟学妹们参考。



以下正文:

“我未来到底想做什么?”

“如果选择工作会不会比读研更好?”

“读了材料的研究生以后会有出路吗?”

“我究竟适不适合搞科研?”

“放弃华为客经的offer来读研究生是亏了还是赚了?”

“研究生三年应该如何度过?”…….

前言

研究生三年结束了,也代表着20年求学生涯的结束。在这样一个重要的人生节点上,我觉得很有必要对这过去三年做一个全面的反思总结,想清楚哪些事情做的好,那些事情做的不好,进而想清楚哪些习惯是好的,哪些习惯是要改掉的,最终对未来应该怎么做以及应该树立什么样的目标有一个大致的把握。

这个反思咀嚼的周期可能会很长,所以River打算分成几部分完成,更新周期不定,这是这个系列的第一篇。


第一篇

起点–迷茫与不安

三年前,本科毕业。

踌躇满志,有种莫名的自信,总觉着自己做什么都能做好。但同时又对未来感到迷茫和惶恐,有无数个问题困扰着我:

“我未来到底想做什么?”

“我究竟适不适合搞科研?”

“放弃华为客经的offer来读是亏了还是赚了?”

“读了材料的研究生以后会有出路吗?”

“如果选择工作会不会比读研更好?”

“研究生三年应该如何度过?”

……

这样混乱的思想让我心里很不踏实,因为我知道思想的混乱一定会导致行动上的拖延或者盲动。

我迫切要找到一个正确的方向,树立一个正确的目标。但是,面对未知的未来,又何谈“正确”?谁又能断言:“把时间都投入到**事情上,以后一定能成功!”

恐怕只有预言家,或者从未来穿越回来的人才能做到。

不能再踯躅不前了,既然我做不到预知未来,那又何必苛求自己一定做“对的事情”?对错让未来来评说,我最需要的就是行动起来。朝着怎样的方向行动起来?答案很简单:追求卓越。

怎么叫卓越?什么样的人在别人眼中是卓越的?这样的人应该满足什么样的客观条件?

我想拿到国家奖学金应该算一个充分条件。

所以,那时候的我确立了一个临时的、模糊的指导思想:追求卓越。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形成了明确的行动目标:拿国奖。

但我知道,我必须要考虑清楚自己想要如何度过一生,必须要想明白是为了什么而追求卓越,只有这样才能活得明白,只有活的明白才能活得坚定且踏实,而我想活的坚定且踏实。

也许不是现在,但永远不能放弃寻找。

所以除了临时指导思想和行动目标以外,我还需要继续寻找、思考上述根本性问题。为了让自己保持思考,我还需要坚持做两件事:第一是阅读,第二是写文章。

总结一下:

一、指导思想:

追求卓越,并坚持寻找人生方向。

二、行动指南:

(1)拿国奖;

(2)坚持阅读;

(3)持续输出以保持思考;

(4)保持强键的体魄。

想到这,我就已经知道研究生期间应该做哪些事情了。迷茫感消除了大半。但心中仍然怀着一种不安:如果我以后发觉自己不想从事材料相关的工作了怎么办?现在转行是不是更好?

当时的我没办法做出判断,因为对于一件还没有尝试过的事情(做科研及从事材料相关的工作),我凭什么判断自己想不想,或者适合不适合呢?更进一步地想,如果我转行以后,发现自己又干不了或者不想干转行的工作怎么办?再进一步的想:如果我能拿到国奖,向别人证明我是优秀的,那么我到时候继续在本专业发展,或者想转行应该都会更容易、也更容易得到别人的认可。

于是,这种不安就被隐藏了。

在上述背景下,我开始了我的研究生生活。


一个科研菜鸟如何变得优秀

在刚刚进入实验室的阶段,脑袋一片空白,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

又是同样的问题:“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就没有有效的行动”。所以,在进实验室的第一个月,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在科研上做到优秀?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当时写了一篇文章。或许是因为担心自己想的太偏激,或许是担心发出来被大家笑话,所以没有发布到公众号上,只发给了几个朋友看。现在回过头来看,思路基本是正确的,我基本也是按照这种思路行动的。

现在脸皮厚了,也不怕大家笑话了,把当时写的文章分享给大家:


(以下内容写于2019年11月)


在阅读的过程中(注:指阅读《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作者:万维钢),我发现,作者的很多观点都与我不谋而合。但是尽管这样,已经知道了的道理听别人再讲一遍,还是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启发。最直接的,这本书让我一下子想明白了:我,一个不那么强的研一学生,想成为课题组最牛的人,应该怎么做

首先,我要对自己有个基本的认识,虽然书中在讲到创业者的时候,说过度自信是一种优势,而过分的理性分析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一方面有可能自行劝退了,另外就是比那些胆子大的莽夫落后了一大步。但是我仍然认为客观的自我评价是必须的,就算评价是负面的,我也更愿意做一个即使知道会输但是也会闯一闯的勇者而不是一个莽夫。

我觉得自己有很强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但是其实,这些能力都来源于我的自律的能力,在书中是自控力。我很高兴,作者说,自控力是成功者最本质的优势。也就是说,我在硬件上是有能力的。但是在软件上,也就是在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积累上,我得承认,我是很薄弱的。这一点,在开学上的这几天课就能看出来——当我想弄明白一个推导过程的时候,比如前几天学到倒格子,需要用到傅里叶变换,而我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傅里叶变换,更谈不上理解傅里叶变换,也就更别说用傅里叶变换来推导倒格失。于是我下了很大的力气先试图从物理层面理解傅里叶级数和变换,然后又从头学习了一遍数学推导过程。在推导过程中,我又发现自己微积分的知识基本已经全都忘记了。不过好在当初学习的时候都理解,现在捡起来也比较快。尽管这样,我也只能说对傅里叶变换有了一个模糊的认识。并且,我到现在还不能用傅里叶变换来推导倒格失,并进一步理解倒格子空间。

更让我绝望的是,我发现,我不明白这些道理,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并不是我没有好好学,而是老师根本不认真教,完全可以从老师上课的状态做出判断,也许老师也不是故意的,因为他们可能也说不清楚什么是傅里叶变换——就在前天,现代材料测试分析方法的老师在讲红外光谱分析仪器的工作方法时,说她也不知道傅里叶变换是怎么回事。除此之外,更让人难受的是,我找不到一本合适的教材。

实际上,教材上介绍推导倒格子所用到的数学知识不光是大学学的微积分能解决的,也就是知识又断层,而教材中又没有很好的补充。也就是连自学的物质条件都没有。但是值得庆幸的是,我在网上找到了一些大神的解读,这些比老师讲的好多了,生动多了,而且有自己的思考,更好的是,网上还有很多公开课资源,尤其是国外大学的固体物理课程讲的比较有意思,又幸而,我保研以后,利用空余的时间学习了雅思,所以又比较不错的听力能力,基本能听懂外国老师讲课,除了一些专业名词以外(扪心自问,当初学习雅思,我真的没想到能在这里用上!)。所以,总结起来,我的优势就是自控力、英语能力。缺点就是基础、专业知识薄弱。

然后,就是该怎做,或者说怎样学

最近几天,我在上矩阵论的时候,发现自己线性代数的知识基本已经忘记了,于是想从头补一下线性代数;在上材料化学课的时候,发现自己大一时候学过的无机化学的知识基本忘光了,于是也想把书拿过来补习一下,除此以外,我还想再继续深入了解傅里叶变换,推导倒空间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呢!

如果我真的这样做的话,那么结局一定是悲惨的,道理很简单,从大学物理到无机化学,如果我真的深入去学习去认真打基础地话,对每一个公式定理都掌握推导方法的话,估计到研究生毕业,我还没有搞完。

是这本书提醒了我。其实这已经不是新的认识了,我以前就有过这样的经验,那就是:学习一项技能,千万不要企图把这个领域的知识都掌握以后,再开始操作,如果真的这样做了的话,结局往往就是,连一本书都没看完,就被吓跑了、放弃了。

就像以前学习英语,之前想把六级刷高,总想着,首先要提高自己的词汇量吧,所以总会先把一本两三百页的单词拿过来背,每天背50-100个,结果没到一个星期就坚持不下去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什么?直接做真题!我准备雅思考试就是这样做的,因为我只给了自己三个月的期限——直接报名了三个月后的雅思考试。那三个月,我刷完了全套剑桥雅思,每天听2-3个小时BBC,最多的时候听5-6个小时,最后我阅读和听力的成绩都是7.5。如果刚开始地时候,我先找一本雅思词汇来背的话,估计到考试的时候我连单词都还没有背完。

所以我这个时候应该做什么?应该上手做实验!跟实验室的师兄混,学习实验技巧,学习写论文的技巧。做一个学徒,而不是学生。要这样做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第一:知识要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

这是最有效率的学习方法。其实道理很简单,一个人要学滑旱冰,你给他讲半天身体如何保持平衡,如何发力,如何划地更快,一点用都没有,最快地学习方法就是直接让他穿上鞋去滑,边划边纠正动作,等他不摔了再给他讲发力,等他划的不错了,再讲深入的技术动作。这种学习思路的底层思维其实很简单——实践-反馈-总结-实践-学习-实践。当然,稍微有些基础知识肯定要比完全不知道强一些,所以这个过程可以写为另外一个闭环:学习-实践-反馈-总结-实践-学习。重点是赶快上手做,在实践中纠偏,以实践促学习,通过学习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那么我应该如何做科研呢?我研究生期间的方向是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注:研二改为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比如我要理解锂电池的结构以及它的缺陷,才能提出可能的优化方案,所以我必须去看论文,寻找自己能做什么,可能看2-3篇最新发表的综述论文,然后查一些关键词的含义我就对这个领域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这比去上30多个课时的新能源概论的课要快捷多了;然后再看看人家是怎么做的,接着,我就发现,人家都是从晶体结构的角度出发,解释性能的提高,那么我需要什么样的晶体结构呢?这就要求我了解应用在该领域的集中主要的晶体结构,补充一些晶体的知识,这时候基础薄弱如我,可能要去再看一下七大晶系,晶面指数等知识,这比我重新学一遍材料科学基础快多了,因为很明显,我只需要这一部分知识;然后我发现人家测试的时候,解读了XRD、XEM、TEM等等测试方法的图像,我也想理解人家为什么能根据这个图分析出来这么多东西,所以,我就会去看这些仪器是怎么工作的,不同的图像有什么含义,所以我就会去看材测的知识。当然,比如XRD、TEM的有些图像类型,其背后是运用了傅里叶变换的,这时候如果要深入理解,就是一个补习的好机会。这一套动作下来以后,我基本已经掌握了我该掌握的大部分知识,并且这些知识是成体系的,而且会随着工作的进行不断加强,根本不用担心会忘记。这时候当然可以有选择地深入,但是这些知识和技能其实足够发文章毕业了。剩下的就是做实验,在实验中再学习,分析,测数据,最后写文章。这种以实践为中心的学习方法,核心其实是问题导向,关键是及时反馈,表现形式就是“学徒制”。

第二:可以最快的时间发文章

有的同学可能会说,这样做太功利了,而且没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怎么可能发表有价值的文章呢?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说半句多!首先我们如何看待功利这个词,我们该不该功利,可以单独分析。这里,我只想请把功利当作是一个中性词,我们做事情是为了达到目的,说白了在主观上我们做实验是为了发文章毕业拿文凭,而不是推动科学事业向前发展,但是我们做的工作在客观上是为科学界做了贡献的,哪怕多数时候这贡献小的可以忽略不计。另外什么样才算深厚的理论基础?怎样才能达到拥有深厚基础的程度?回答第一个问题,上面我说了,我的现代材料测试分析的老师,那是个材料学的博士一个硕士生导师,也是做锂电池的,她都不知道什么是傅里叶变换!但是你能说她没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吗?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她敢说她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吗?

回答第二个问题,上面已经说过了,以实践为中心,问题导向是最快的学习方法。板凳要坐十年冷,太恐怖了,十年,读两次博士应该都毕业了吧,我觉得如果可以的话,我根本都不想做到冷板凳上。文章不说半句空,这个我认同,做事总要有个追求。而追求讲的就是要有一个过程。成长的过程就要通过不断发文章,来达到文章不说半句空的境界。如果执意追求自己第一篇文章就达到这个境界,这是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是眼高手低。

最后,总结一下,我觉得我应该这样学:

1、对研一的课程:保证期末能有一个不错的成绩就行了,现在用不上的知识,不用深入学习。具体方法(最符合情况的实用的):考前突击。露骨一点说,可以上课不听讲,可以逃课。不听讲是在看文献,逃课是为了做实验。

2、读文献与实验并行,问题导向,在实践中学习知识。读文献就需要做很多额外的功夫,比如上面谈到的补课;做实验的目的是为了熟悉实验室环境,学会仪器操作,跟师兄师姐混熟。

3、在实验室多问问题,多得到反馈,争取研一发文章。


更多文章可移步微信公众号“奋斗十年”

没关系,先看一下你们学校的毕业要求,看自己能不能达到,如果论文要求很高,你确实不喜欢,那你可以先读着,然后准备考公吧,以本科身份报考,你有大把时间去学习的。如果毕业要求很低,那我建议你混着毕业吧,好歹你能拿个文凭。然后规划一下自己想做的工作,学习些相关的东西,找工作能用到。实在没有规划,那就还是考公,很多岗位只招研究生还是不错的

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考研的过程很艰难,以为读研了就好了,原来只是开始!!

整个研究生期间,最开心的时刻是拿到录取通知书和拿毕业证的那一瞬间

研一:就像瓜地里的猹,上蹿下跳

我考研算是半跨专业,加上研究生专业研一课程量极重,我学的是又累又难

理想中的舒适生活并没有发生,取而代之的学业的繁重、导师的压力和同门的内卷,仿佛一夜重回高三。

其次,研一的我算是一个懵懂期,并没有想清楚自己之后的职业规划。所以什么都想参与,想入党想参加校会,上蹿下跳,把自己搞的苦不堪言。

最后就是课题和小论文了,老师会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结合他自己的研究方向给一个大题目,然后我们学生来写课题申报。

文字工作真的比学习难多了┮﹏┭,我导催的又紧,只能每天熬夜读文献查资料写论文。此处的经验就是:刚开始写的时候可以是学术垃圾,但格式一定不能出错!多读多写多问,老师说的是对的~

研二:踏踏实实搞事业

这一时间段我开始有一个大致的发展方向了,伴随着专业内卷,开始考证考证考证,写论文写论文写论文,实习实习实习。

其实这一年我没什么学业上的压力,重难点课程在研一都结束了,研二的课程极少。但我导是那种手下所有学生在研二都要发一篇paper。于是我开始了卑微制造学术垃圾之路…

当时的我↑

然后就是实习了,在找实习之前我跟组内的师兄师姐咨询过很多,有一个师姐跟我的专业背景很相似,她就直接内推我啦。

但住学校通勤时间很长,有一次我导催论文催的紧我还抱着电脑在地铁上赶(加班人不配拥有晚高峰)。

研三:尘埃落定

其实上了研二我就明白了一点,不是我不想读博,而是我不配。其他的先不说了还没体验完…

感悟&忠告

英语很重要!一定要好好学习英语,对阅读英文文献和写英文论文有很大的帮助。

表达能力很重要!一定要练习好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公开演讲能力,研究生很多的课程需要个人或者小组合作进行presentation,这比结课考试更能锻炼自己的能力。

一定要多看文献!多看文献!多看文献!先把导师的论文读完,再读组内师哥师姐的,有任何不懂的地方多思考多问,这有助于你快速融入课题组。

科研是要忍耐寂寞的,如果不是极有才华或者背景深厚,不要轻易走上这条道路。

对未来,要有规划又时刻准备好变化,别一条路走到黑,多手准备,不要在最后才发现啥都没有。

不要怕老师觉得你菜,因为老师本来就知道你菜。

论文和数据一定要备份!!!不然电脑坏了你就完了!养成随手保存的好习惯。

我和你情况非常相似,但是退学了又能怎么样呢?想想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在职考研的人呢?如今的社会本科学历很难找到自己称心如意的工作,提升学历无疑是为了以后选择的机会更多,以后可以相对轻松一点儿,我一直告诉自己把苦吃在前面,以后的路才会更好走,因为年龄越大,学习能力约低,越难以有这么多的时间专注于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所以一定要坚持住,大家都一样,大牛不也是从小白开始的吗?没有谁刚开始就是大牛啊!一定要挺住!

退学!

及时止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