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二战(考研二战在哪里考试 老家还是学校)

考研二战,考研二战在哪里考试 老家还是学校

二战生早已经成为研究生考试大军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了。日前,教育部发布《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等分数线普遍大涨,不少考生感慨“考研如高考”。“上岸者”兴高采烈,未能“一战”成功者,有的转向就业,有的考虑“二战”。在“二战”之前,我认为你有必要思考一下,是否真的需要二战?
动机
你为什么要考研?每个考生的考研动机不同,很多考生当然是为了真正提升能力的需要,但也有一部分考生只为拿到一个学历而躲避暂时工作竞争的压力。其实,有时候如果仅仅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中,会发现学历可能是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但如果真正走进社会,很多人就会明白学历当然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如果自己简单想通过“二战”考研来获取高学历而减轻工作压力,并不一定会比自己接下来几年在实际社会中积累工作经验更好。如果你觉得自己在“一战”的原因在“二战”中仍成立甚至更显著,那就要“二战”!
成本
一是时间账。“二战”考研不外乎两种结果:录取,落榜。若“二战”落榜,则浪费了将近一年的备考时间,自然是不值得的。若被录取了,并且硕士能顺利毕业,则一共花费4年时间。一般来讲,人的精力最旺盛、最有创造力的时期是35岁之前的青年时期,从本科毕业到35岁一般有12年的时间,把人生黄金时间的三分之一用来读研是否值得?
二是发展账。若本科毕业后直接就业,工作4年所获得的广阔视野、能力提升和岗位晋级等发展机会,在很多行业也明显高于“二战”读研后再就业的研究生。所以“二战”有时候也并不是一份明智的选择。
三是经济账。部分学生和家长把读研作为提升收入的途径,我们作为半只脚跨入社会的成年人,还在花父母的钱买各种备考书籍,我相信这对于每一位成年人来说都是不想接受的。况且,近几年的研究表明,很多本科毕业生比研究生毕业生薪酬更高。

结果
作为“二战”的考研人,其结果又是你是否能承受的呢?如果自己定的目标达到了,成功了,那必然是值得祝贺的,但是成功的反面就会有失败,如果“二战”也没有顺利上岸呢?你浪费了一年的时间和金钱,或许会错过令人心动的offer。有人说:“尽力了就好,我们在乎过程。”我不是很认同这句话,放在年少时,这的确很振奋人心,但是我们是成年人了,是半只脚跨入社会的成年人,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去体会过程,现在我们只想要结果。所以,在“二战”之前,我还是想问问你,是否真的愿意去再拼一把?可能满贺欢喜,可能满身疮痍。
“二战”的要求
良好的心理抗压能力
“二战人”的考研压力来源于与他人的比较,特别是同龄人。有的人“一战”上岸在读了,有的人确定工作了,这种来自他人的压力是始终会让自己在“二战”的道路上产生怀疑和困惑。避免压力过大就需要将目光放在自己身上,尽量不去过于关注在他人在干什么,顶住压力,专心复习。
有效的时间投入
很多应届生“一战”时,仍然需要完成本科阶段的课业、实习、考试、论文、答辩等等工作,复习进程常常会被打断,并且容易焦虑和担心。“二战”的同学,尤其是全职备考同学,时间会更加充裕,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备考之后。因此,“二战”时需要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将时间上的优势转化成分数。
明确规划和选择
“一战”的经历除了使我们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也深化对自己的了解,看到自己的优缺点。从身边成功和失败的考研经历中,我们可以更能学习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体会更深。考研成功与否和坚持有关,更需要方向。“二战”是否要调整目标和专业需要谨慎地做好决定,如果由于现有专业导致自身学习动力不高,更换方向也可以是个选择。基于知识的调整和目标学校,自身形成一个合理的复习规划。
其实,外界的声音有很多,做你自己就好。你或许在犹豫不定徘徊不前,又或许已经干脆果断的做好了选择,做自己就好,听从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如果你决定放弃“二战”开始从业,那就不要去后悔当初为什么自己放弃;如果你决定继续考研,追逐自己的学历,那就不要想外界如何看你,只需要拼尽全力,求一个令自己满意的结果。最后,祝大家都能找到心仪的生活!

考研二战(考研二战在哪里考试 老家还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