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追光!华师神仙团队,全员保研!

  他们

  来自不同学院

  是华师众多“双创”队伍之一

  结缘于“聚光成像”

  如今全员保研成功

  这个大学生创业团队由七位2019级学生组成。今年九月,他们齐齐上岸,分别保送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他们在双创之路上紧抓机遇、披荆斩棘,最终收获累累硕果。

  无数个共同奋斗的日夜

  见证了他们的成长

  让我们来领略一下

  学霸们的风采吧

  团队成员风采  

  化学学院许梓烁

  保研至华南理工大学

  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经济与管理学院任振烨

  保研至华南理工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

  经济与管理学院苏丹妮

  保研至中山大学

  信息管理学院图书情报专业

  经济与管理学院黄储坤

  保研至北京理工大学

  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

  能源与气候经济学专业

  化学学院陈诗慧

  保研至华南师范大学

  化学学院物理化学专业

  经济与管理学院黄志鸿

  保研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

  旅游管理学院何曼瑜

  保研至中山大学

  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

  成长之路

  充满坎坷波折

  但他们的每一步

  都走得扎扎实实

  当创赛小白组队参赛  

  过往三年,聚光成像团队的核心成员们在学业、科研、竞赛方面都表现优异。但他们坦言:“我们也曾是找不到队伍的小白,因为这支队伍,才一步步成为自己的‘大腿’。”追溯团队的成长之路,得从化学学院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2019级许梓烁的经历说起。

  许梓烁曾多次观摩学院双创赛事项目的打磨和答辩,他参加创赛的想法也就此萌芽。大二时,许梓烁基于几位研究生的研究成果,研发出光声探针造影剂,这一实验成果为他提供了参赛的条件。很快,许梓烁邀请到经济与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2019级苏丹妮、经济与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2019级任振烨、化学学院化学(师范)专业2019级陈诗慧等人,组建起了最初的参赛团队。

  凭借新的实验成果参赛,意味着一切从零开始,那时他们甚至连队名都没有。困难并没有打击到队员们的信心,他们一边积极向指导老师刘升建寻求帮助,一边为确定产品定位进行多次“头脑风暴”,以推动相关工作的开展。“当时什么都不懂,什么都是自己去问去学,甚至项目商业计划书里的每一点都会很仔细地去求证。”备赛初期,他们就像蹒跚学步的婴儿,边学习边前进。经过对优秀案例的钻研,聚光成像团队的商业计划书和PPT终于初具雏形。

  带着稍显稚嫩的项目,聚光成像团队参加了第七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出乎意料的是,这个项目一路过关斩将,冲进校级决赛并斩获金奖。这个成绩无疑是对项目优势与发展潜力的巨大肯定,团队因此树立起继续前行的信心。他们摩拳擦掌,希望能在第九届“挑战杯”华南师范大学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上再创佳绩。

  聚细微星火

  七人协力前行

  但追梦路上

  也并非一帆风顺

  “句号似乎就要降临”  

  怀揣着让项目走得更远的心愿,聚光成像团队定下冲击“挑战杯”校级金奖的目标,并对项目进行了数次打磨、调整。遗憾的是,由于未能明晰“互联网+”和“挑战杯”两项赛事选拔机制的差异,导致团队对部分项目内容的理解出现偏差,他们最终只获得校级银奖。

  “知道成绩之后确实有些灰心,因为这说明我们不能在更高的平台上继续展示这个项目了。”但是队员们迅速复盘,汲取经验与教训,为后续的进步夯实基础。

  第八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开始时,成员们都已进入大三第二学期的学习,课业繁重。但为了弥补“挑战杯”的遗憾,他们仍然选择参赛。

  这次备赛,团队在现有基础上持续完善,加入了证书、销售数据等资料,大大提升了材料的说服力。原有PPT有些刻板生硬,无法最大程度体现项目的优势,他们就毅然开辟了新的制作思路:在每页幻灯片之间都添加过渡衔接的部分,同时大范围地调整幻灯片的顺序。重新制作PPT时,成员们多次在深夜连麦交流意见,反复验证每一处改动的效果,最后使得幻灯片像书一样流畅通顺。

  聚光成像团队将过往备赛的经验应用到极致,这使项目从内里到外在都焕然一新。“老师们甚至觉得我们好像换了一个项目。”任振烨笑言。备赛过程中来自多方的肯定,让成员们信心十足地等待着校级决赛的到来。然而,当天线上答辩时,现场收音设备断电了。这一意外使得选手和评委间信息传递不畅,提问环节也是匆匆收场。他们迎来又一个校级银奖,又一次在赛场上留下遗憾。

  项目在凝心聚力的打磨中不断突破,却因为设备出现问题而前功尽弃,成员们都很惋惜,但又无可奈何。“这是队里2019级的同学能参加的最后一届创赛,连续两次校级银奖让我们觉得项目将止步于此,我们创赛生涯的句号似乎就要降临。”成绩无法改变,遗憾在所难免。他们决定吃一顿“散伙饭”,向并肩奋斗的队友道别。

  种了两年的树

  在一次次浇灌下

  终于萌发出新芽

  深处是

  浇不灭的热爱和渴望

  在新赛道中奔跑  

  “散伙饭”后,成员们仍然沉浸于伤感中,他们不舍得让优秀的项目止步于此。许梓烁想起之前就有所了解的第八届“互联网+”产业命题赛道,他利用空闲时间寻找到与聚光成像的理念、方向高度相似的命题。为了不辜负整个团队的付出,成员们选择抓住难得的机会。

  转换赛道并非易事,原有材料不能兼容新的规则与标准,聚光成像团队必须对大量细节进行调整。面对巨大的工作量,成员们都没有抱怨,而是齐心协力让项目越来越完善。一次,他们在凌晨十二点时邀请到一位专家帮忙评估,成员们从接到通知到全员进入会议室,仅用时十分钟。

  认真修改后的项目材料经过了学校的评审,顺利晋级下一级比赛。省级决赛答辩前,聚光成像团队吸取教训,做了更周全的准备。这一次,他们得偿所愿,收获省级金奖,进入国家级比赛。得知结果时,苏丹妮说:“真的没有遗憾了。”

  另一个机会随之而来——“挑战杯”国赛直通车准备开启。之前“挑战杯”仅获校级银奖而无缘晋级的遗憾历历在目,他们认为这是冲击更高荣誉的可行方式,决定放手一搏。最终,他们从全国各高校众多队伍中脱颖而出,以两百强的身份进入国家赛复赛,顺利进入终审会评。两次赛事,从无缘省赛到进入国赛,聚光成像团队的努力和坚韧使项目触底反弹、绝处逢生。

  不断打磨的计划书

  迭代数次的PPT

  他们累得躺在众创空间

  从无怨言

  因为“聚光值得”

  他们互相成就  

  “两年创赛生涯中,总有人不放弃项目,将成员们的离心力变成向心力。”从全是创赛小白的队伍成长为省级金奖得主,聚光成像团队的成功离不开任何一个人。他们如同接力一般,在不同节点由不同的人挺身而出,带动团队继续前行。

  备战第九届“挑战杯”校赛时,他们进行了多次探讨,才确定项目客制化服务的发展路线。黄志鸿和黄储坤的学术能力较强,擅长处理各类数据资料,在商业计划书的撰写方面也颇有经验,两人的努力使材料逻辑更加严密。旅游管理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2019级何曼瑜也在此时入队,专业美工的加入使PPT等材料更加美观,队伍竞争力随之提高。

  在第八届“互联网+”主赛道的备赛期,其他成员都格外忙碌。任振烨便主动挑起大梁,除了“每天追着负责人要资料”,还“抓着新美工死磕PPT”,最后他连PPT每一页的字体、字号、阴影等细节都烂熟于心。参与“挑战杯”国赛直通车时,陈诗慧每天在群里发布接龙,监督成员们完成相应任务。正如化学学院2019级本科生辅导员张舒瑜所说,“聚光成像团队里的每一个人都很坚韧,都对这个团队意义巨大。”

  熬过低潮期并非易事,团队的感情在互相扶持的过程中逐渐升温。成员们目标相同、步调一致,在比赛之外的很多地方,他们也能帮助彼此。发表过SCI论文的黄志鸿、黄储坤给其他人提供了许多学术上的建议,分享科研经验时更是毫无保留。共同话题聊得多了,成员们逐渐打开自己,分享平日的所见所闻。期末考试的内容、周边外卖的口味、各类奇闻轶事……大家都讨论得热火朝天。对未来的迷茫,大家也可以无所顾忌地在群聊里提及,因为总能得到暖心的回应。

  亲密团结的团队悄然成为成员们的动力源,他们携手并进,创造了优异的成绩。队伍前进的过程,也是成员们积累与收获的过程。

  “聚光是我厚积薄发的载体和推手”,黄储坤助聚光成像团队获得众多荣誉,也因此接触到更多优秀项目。团队为苏丹妮提供了信心的支点。“没有聚光就没有现在的我”,她从这里出发,不断靠近自己热爱的领域。于黄志鸿、何曼瑜等人而言,聚光成像团队所取得的成绩为他们的履历再添一抹亮色,让他们的保研之路更加顺利。

  最终,七人都顺利上岸,收获了满意的结果。尘埃落定之后,大家计划一起旅游,第一站便是黄储坤未来深造的院校。

  苏丹妮说:“如果没有这个团队,我都不知道怎么分享生活中的很多喜悦。”双创竞赛是连接七人的枢纽,在团队的跌宕起伏中,队友不知不觉地成为挚友,共同走向美好的未来。

  追梦路上

  满载鲜花与掌声

  离不开成员们的努力

  更离不开

  指导老师和学院的帮助

  回首过往谢师恩  

  聚光成像团队的成功,与指导老师刘升建的支持息息相关,也得益于化学学院对学生的大力培养。

  立足扎实的科研成果,学院主动与重点实验室对接,搭建起产学研融合平台,为学生提供成长的沃土。在学院创业队伍参赛期间,化学学院会组织院内的专家见面会,帮助团队打磨项目,助力每一支有潜力的队伍飞往更广阔的天空。化学学院也着力树立典型,定期邀请成绩优秀的团队进行经验分享,力求发挥榜样的带动作用。

  在学院浓厚科研氛围的熏陶下,许梓烁大一时便加入了刘升建的课题组,正式开启科研之路。独立课题研究成果的出现,成为聚光成像团队相遇的起点。在比赛过程中,刘升建陪伴成员们解决项目技术上的问题,给予团队力所能及的支持。在团队犹豫是否要参加竞争激烈的“挑战杯”国赛直通车时,张舒瑜则帮助成员们明确优势,鼓励团队放手去做,给大家吃了一颗“定心丸”。老师们的关爱与鼓励,为聚光成像团队越走越远保驾护航。

  得知七位核心成员齐齐保研上岸时,刘升建并不意外,他表示:“这是团队自己努力的结果。”作为师长,刘升建衷心祝愿队员们“研”途光明,在研究生阶段延续本科生期间的精神,做出更多成果。

  他们从相同的地方出发

  最后奔向不同的远方

  但距离不会磨灭友情

  志合者,不以山为远

  再启程

  他们前途一片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