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报考人数,考研报考人数学校排名
2022年高考步入倒计时,紧张备考期间,各路高考的相关信息纷至沓来,铺天盖地的消息中,高考报考人数的数字格外扎眼。
2022年高考报考人数创新高,对录取分数线会有什么影响?高考真的有“大小年”吗?这种说法真的准吗?高考“大小年”对志愿填报有什么帮助吗?
高考讲究“大小年”真的准吗?22年报考人数创新高,录取线怎么变?
高考已步入倒计时,从各省市统计的高三在读生来看,今年的高考人数又是超一千万。人数多,意味着竞争压力大。另一方面,各大高校招收的人数变化再大也不会超过几万。因此录取分数线很有可能会提高。
录取分数线的变化影响最大的就是志愿填报了。在高考里一直有一个“大小年”的说法,指的就是志愿填报的学校会有大小年之分。
- 什么是高考“大小年”?
考得好不如报得好,每年高考志愿填报的讲座也是座无虚席。高考结束之后就可以做填报工作了,此时考也考完了分数已定,考得差的就看志愿填报能不能“起死回生”,考得好的就要让分数利益最大化。
在做志愿填报工作时,经常看前几年各所高校的录取分数线,这些信息似乎都表露出了一个现象:“大小年”。
“大小年”指的如果上一年某所学校的录取分数线高,今年报考的人就会多考虑录取分数线是不是依旧很高,导致报考人数减少,该学校的录取分数线就下降。
等到第二年,大家一看去年的分数线低,报考的人又增加,导致分数线又往上提。这样的情况一年一年循环,“大小年”就出现了。“大小年”里“大年”指的就是录取分数线高的年份,“小年”则是录取分数线低的年份。
不少老师和家长会利用“小年”分数线下降的契机来让分数不如意的学生“捡漏”。不少985、211高校也有出行“小年”而爆冷的情况。老师和家长也会根据“大小年”来预测今年大学的录取分数线变化。
“大小年”反而更容易出现在一些热门大学热门专业。因为热门,导致分数高,这让分数稍高的人不敢冒险,分数稍低的怕滑档没把握不敢报,反而让分数更低的成功录取了。其次是招收人数少的学校和专业也容易出现“大小年”,人少就让很多人害怕轮不上自己。
- 今年是“大年”还是“小年”?
“大小年”之分要落实到具体的学校上,一般情况下“大小年”是交替进行的。但也不是确定的,比如早些年计算机专业热门了好几年,年年分数线都在上涨。
再比如一年一变是不确定的,可能学校是连续两年分数线都在上升,导致第三年无人敢报,第三年成了“小年”。
出现“大小年”现象的学校也会出现同一批招收的学生里,分数差距巨大,出行“踩线”的幸运儿。如果看今年报考人数,学校不扩招的话,录取分数线上涨是有可能发生的。
- “大小年”是个坑,填报志愿要谨慎
用“大小年”来预测学校的分数线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首先要收集好数据。学校近五年的数据都可以作参考。但是不少家长老师过分相信“大小年”,让孩子低分冲刺高校,企图抓住“小年”好实现低分增值。
要找准“小年”就要分析数据,对于近几年数据出现“断档”等情况的学校就不具有参考价值了。但是分析“大年”还是“小年”在如今的形势下却是不太适用了,家长们要小心避开“大小年”这个坑。
因为新高考改革之后,学生学科变化,加之考试难易程度难以预测,各大高校也在探索如何设置录取分数线保证新高考不同选科的学生竞争更加公平。
正因为新高考还待改善,实施也不久,而“大小年”的预测需要数据支撑,新高考之后的数据有限,家长们盲目分析数据预测“小年”,冒险让孩子冲刺名校,反而容易落入“大小年”这个坑中。
而且尤其是实行平行志愿后,“大小年”的现象几乎不存在了,家长们就更不要过分相信“大小年”了。
结语:
“大小年”可以帮助家长分析学校情况,但不要作为填报志愿的唯一标准,很容易踩坑。志愿工作不好做,多搜集各方消息是好事,但是不要盲听盲从,信息还是要仔细筛选。毕竟一直到录取通知出来的前一刻,高考都没有结束。
考研报考人数(考研报考人数学校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