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医学院研究生院(浙江大学医学院研究生院官网)

浙江大学医学院研究生院,浙江大学医学院研究生院官网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医对中国医学的影响渐盛,不少有学之士留学归国后,开办医院,创建医校,传播西医医学理论。浙江医学专门学校(浙江大学医学院前身)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

从1912年租赁板儿巷民房的校舍,到西湖边第一高楼的标志性建筑,再到如今位于浙大紫金港校区的医学院,浙大医学院已经在风雨中矗立了110年。今天的浙江大学医学院,已逐步发展成为一所优势特色鲜明、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成绩卓著的一流医学院校。

110年风雨更迭,一代又一代“浙大医学人”用自己的毅力、才华和汗水,滋养着这片土地;一批又一批“浙大医学人”始终秉承“仁心仁术,求是求新”的院训,守护着百姓的安康。

您见过当年浙大医学院的模样吗?您有哪些如珍珠般闪耀的珍贵记忆?您或您的家人在就医过程中,遇到过令人心头一暖的“浙大医学人”吗?

浙大医学院通过都市快报,邀请市民说一说“我和浙大医学院的故事”,聊一聊当年您与浙大医学院的回忆。欢迎大家留言分享,我们将从中选出一些留言者,送出浙大医学院110周年相关的纪念品一份。

国人自办的
最早医学专门学校

1912年,留学日本归国的韩清泉与留日同学厉绥之汤尔和等人,以“教授应用科学,养成医药技术人才”为办学宗旨共同创办了浙江医学专门学校,这是国内首家由国人自办的医学专门学校,首批招收医学生60人。

浙江省立医药专科学校

他任校长期间,聘请华鸿李绳其等人任教并创办药科,广纳人才,办学成绩显著,1916年,在全国学校成绩展览会上以93分居全国之首,列为特等,获“绩学宏仁”匾额。

1916年,在全国学校成绩展览会上获“绩学宏仁”匾额

时至今日,韩清泉的铜像依然坐落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医学院内,将这份仁肃勤朴的育人精神延续下来,同时也见证着浙大医学院的发展与进步。

抗战胜利后,国内百废待兴。竺可桢校长与李宗恩王季午主持成立了国立浙江大学医学院,由王季午教授担任首任院长。“把浙大医学院办成国内一流的医学院”是当时的办学宗旨,也是“浙大医学人”一直以来为之奋斗的目标。

王季午先生带教学生

1952年,由浙大医学院和浙江省立医学院合并而成的浙江医学院,成为当时国内医疗专业最大的单科医学院校之一,1960年更名为浙江医科大学。

1984年,在卫生部组织的全国部分医学院校毕业生的统考中,浙江医科大学的毕业生获第一名,同年,郑树教授担任浙江医科大学校长,她在任的12年间,浙江医科大学在教学、科研、医疗、校园规划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成为许多有志于从事医学行业的青年学子的理想医学殿堂。

位于西湖旁的原浙江大学湖滨校区

当时的医学院地处延安路边上,是杭州最繁华的地方。但医学院里学生们却依然刻苦求学,灯火通明的自习室安静无声。虽然只是一个小细节,却反映浙大医学人严谨、求实的学者风范,和对医学孜孜不倦的追求探索。

医学人才的摇篮
医学科学的园地

百十年来,浙大医学院始终以培养卓越医学人才为使命,争做医学教育改革的先锋,形成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

厉绥之作为浙江医学专门学校的创始人之一,是我国西医学教育的先驱者;

著名内科学、传染病学专家王季午,是中国编著传染病教材的奠基者,是浙大医学院附属医院(浙大一院)的首任院长;

谈家桢教授是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将“基因”一词首次带入中文,被誉为“中国的摩尔根”;

中国细胞学、胚胎学的创始人贝时璋教授,是中国生物物理学奠基人;

浙江省妇产科学奠基人刘天香是浙大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创始人、首任院长;

厉矞华是我国儿科医学事业的开拓者,也是浙江省儿科学奠基人,担任浙大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首任院长;

全国著名口腔病专家萧卓然教授在西湖畔植下了浙江口腔医学种子……

如今,浙大医学院坚持延揽优秀师资,会聚了200余位国家各级各类高层次人才,是近1600位硕博导师的医学英才聚集地,优秀青年人才数量跃居全国前列。拥有3名中国科学院院士,5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包括1952届毕业生陈宜张院士,1973届毕业生李兰娟院士、郑树森院士,1982届毕业生黄荷凤院士等,都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在一代代医学大家的倾情相授下,浙大医学院培养出优秀的医学领域人才遍布全国各地,其中任全国医学院校长20余人,知名企业界校友80余人,任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及各分会主委、副主委,知名三甲医院院长、科主任等200余人,在海外执医或任职工作的校友700余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巴德年评价浙大医学院为“医学人才的摇篮,医学科学的园地”。

在教育教学上,浙大医学院受教育部委托创办《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杂志》;作为国家首批医学院校,招收临床医学专业七年制;在国内首创“八年一贯、两段完整”的“4+4”精英培养模式;获批教育部、卫生计生委首批卓越医学人才培养项目和人社部首个临床医学博士后培养项目试点单位;2017年,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临床医学被评为A+学科,基础医学被评为A类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学科先后入选教育部“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2018年,在教育部首次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中临床医学专业获“A”评级;2019年,全国首个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在学校成立;2021年,所有本科招生专业实现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全覆盖。

同时,浙大医学院拥有一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和视频公开课、产生了一批国家规划教材、国家级教学成果,不断统筹和加快“新医科”创新改革发展,大力培养具有“仁心仁术”的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和领导者。

如今位于浙大紫金港校区的浙大医学院

面向世界科学前沿
解决生命健康重大需求

致力于一流科学研究,寻求原始创新突破。在医学科研及创新领域的探索,“浙大医学人”的脚步不曾停歇。

20世纪50年代,余文光教授完成国内第一例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开创了中国胰十二指肠手术的先河;20世纪60年代,楼福庆教授开始的茶色素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治疗的研究居国内领先地位;20世纪70年代,成功完成世界首例“同体断肢移位再植”手术;20世纪80年代,成功抢救烧伤面积达100%、Ⅲ度烧伤74%的病人,成功救治国内首例出生体重小于1500g的四胞胎;20世纪90年代,郑树教授在国际上最早发现三个与大肠癌相关的新基因,揭开大肠癌神秘面纱,彭淑牖教授攻克“胰肠吻合口漏”世界难题,发明“神刀”,改写了世界外科器械史……

进入新世纪以来,“浙大医学人”在医学领域的创新更是全面突破,硕果累累:

李兰娟院士团队创立我国新发突发传染病的新技术体系,为全球提供了“中国经验”,“以H7N9禽流感为代表的新发传染病防治体系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填补了教育界、医学界该奖项的空白;

郑树森院士在国际上首次提出肝癌肝移植受者选择的“杭州标准”,使肝癌肝移植受者范围扩大了52%;

黄荷凤院士在国际上首次提出“配子源性疾病”学说,在源头防控发育源性疾病和遗传性出生缺陷科学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和技术创新;

姚克教授创新白内障手术5次变革,制定白内障领域全部6项共识,领衔实施的飞秒激光白内障精准手术领跑世界,创立白内障防治“中国方案”惠及百万盲人;

蔡秀军教授在国际上首创多项腹腔镜下切肝新技术,研制多功能手术解剖器、“支架法肠道转流术”等系列发明解决多项临床难题,推动腹腔镜外科飞速发展;

谢幸教授团队揭示了上皮性卵巢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机制,创新性提出了阻遏策略,经临床实践提高了晚期患者的生存率;

金洁教授团队在国际上首创的HAA方案治疗初发AML,写入中国AML诊治专家共识,并在全国获得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王建安教授团队在国际首次提出经导管心脏瓣膜置换的“杭州方案”——“瓣环上结构”理论,自主研发系列“中国瓣膜”,解决关键“卡脖子”问题并全球领域推广;

沈华浩教授团队在国际上率先阐明嗜酸粒细胞可直接引起哮喘发病,提出哮喘趋化因子发病新理论,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并命名胸闷变异性哮喘;

陈江华教授团队在国内首创以肾移植为核心的终末期肾病肾脏替代一体化治疗平台和体系,使终末期肾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长期生存率有了显著提高;

黄河教授团队率先建立CAR-T细胞治疗难治复发恶性血液病新体系,揭示并发症发病机制,在终末期恶性血液病患者诊治中获重大突破;

方向明教授领衔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聚焦急重症患者的围术期救治研究,牵头制定国际首个“脓毒症患者围术期管理的专家共识”;

胡海岚教授团队从分子、细胞和系统等多层面对抑郁症这一重大疾病的成因提出新阐释,为研发更好、更安全的抗抑郁药物提供新思路;

郭国骥团队自主研发了Microwell-seq高通量单细胞分析平台,绘制出世界首个小鼠细胞图谱和全球首张人类细胞图谱……

面向国家战略,始终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核心动能和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解决生命健康重大需求,一项项创新研究成果让百年医学殿堂散发出蓬勃生机。

浙大医学院顺应国家战略,打造生命健康科创高地,通过创新引领未来医学的发展。目前,10个国家级科研基地、省实验室、首批“辅导类”国家医学中心、7个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先后落户浙大医学院。

同时,以“国际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和国际健康医学研究院”三院一体建设为载体,积极建设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型特色的“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打造新时代服务“健康中国”建设的鲜活改革样本。

仁心仁术 造福于民
心怀“国之大者” 守护人民健康

回归本源,培养医学人才,发展医学科研,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患者,造福人民。

如今,浙大医学院拥有附属第一医院、附属第二医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附属第四医院、附属妇产科医院、附属儿童医院、附属口腔医院7家直属附属医院,另有多家非直属附属医院、合作医院。可以说,每个浙江人身边,都有“浙大医学人”的守护。

通过“山海”建设,“浙大医学人”奔赴庆元、龙泉、遂昌、松阳、缙云、景宁、衢江、开化、武义、龙游、江山、常山、普陀、岱山、三门等地,“输血”不忘“造血”,“带去”不忘“留下”,为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扛起使命与担当。

从首例5G远程超声、首辆5G救护车、首条无人机送血专用航线的常态化启用,到搭建国内首个5G数字化神经外科空中手术室,打造5G生命链,顺利开展国内首例5G机器人远程脑内血肿清除术,“浙大医学人”不断革新数字化医疗手段,跨越山海的时空限制,用数字化探索“山海”医疗提升工程的路径,精准提升基层百姓的健康需求。

长年以来,“浙大医学人”将仁爱播撒中华大地,发扬伟大建党精神,弘扬脱贫攻坚精神,“组团式”援非、援疆、援贵、援青深化医疗帮扶,助推实现更高质量的区域协调发展。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最美医生”汪四花,从江南水乡走进黔山苗岭,扎根贵州大山近5年,以爱为薪火,为当地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带领台江县人民医院从原来的垫底医院,蝶变为具有区域性影响力的县级综合医院。

在社会公益事业上,“浙大医学人”始终心怀大爱,接续传递温暖和力量。汽车眼科医院26年间,先后走进10个中西部省市区,建立起15所“爱心复明中心”,义诊10万余人次,累计免费为全国贫困白内障患者施行复明手术1万余例。

从2014年起,浙江大学推出“浙大好医护”奖项,表彰百姓心中的好医生、好护士。他们都是“浙大医学人”的典范,有的是一号难求的资深专家,有的则是默默在岗位上贡献二三十年的普通护士,他们视患如亲,将病人的获益放在首位,深受老百姓欢迎。

“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白求恩奖章”获得者姚玉峰就是其中一位,他成功独创了国际首例角膜移植术,解决了排斥反应这个世纪难题,30多年来治疗过30多万病人,为3万多病人重新带去光明。“我更加坚信,有时比知识和技术更珍贵的,是医生的职业情怀、责任、勇气和担当。”姚玉峰说。

“好医生”陈志敏和“好护士”徐红贞是一对“革命”伉俪。陈志敏业务上克难攻坚、医术精湛,三十多年来挽救了无数命悬一线孩子的生命;作为学科带头人,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和技术传授给年轻医生,培养了优秀的学科团队,创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徐红贞以护理事业为己任,业务上精益求精,不断追求自身素质的提高;在管理上,她求实创新,国内率先开展新生儿腔内心电图等新技术研究与临床应用,使医院护理质量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在抗击非典、抗震救灾、“7·5”公交纵火事件伤员抢救、援非抗击埃博拉、G20峰会保障、抗击新冠疫情……在一次次的公共应急卫生事件中,都能看到“浙大医学人”的身影,演绎精湛技术,书写生命奇迹。

黄夏娣曾于2013年7月赴非洲马里,开展了为期两年的医疗援助工作,工作在抗击埃博拉病毒的一线。“医生是一份跟生命息息相关的工作,做一个好医生,让女性同胞更加健康幸福,一直是我的心愿。”黄夏娣说。她在2016年获得“浙大好医生”荣誉后,把奖金全额捐赠给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关爱女性健康公益基金。

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最前线,“浙大医学人”始终秉承着一颗医者仁心,守护民众安康,践行了“国家队”的使命担当。作为抗疫“国家队”的指挥官,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附属一院党委书记梁廷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带领全院职工冲锋一线,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牢筑人民生命健康防线,交出了一张疫情防控的“高分答卷”。

说一说“我和浙大医学院的故事”
领取浙大医学院110周年纪念品

“仁心仁术,求是求新”,从1912年到2022年,从板儿巷租赁民房校舍,到如今屹立于紫金港校区的医学院,浙大医学院已经在风雨中走过了110年。

浙大医学院通过都市快报,邀请市民说一说“我和浙大医学院的故事”,聊一聊当年您与浙大医学院的回忆。

您见过当年浙大医学院的模样吗?您有哪些如珍珠般闪耀的珍贵记忆?您或您的家人在就医过程中,遇到过令人心头一暖的“浙大医学人”吗?

欢迎大家留言,分享您和“浙大医学人”之间的故事。我们将从中选出一些留言者,送出浙大医学院110周年相关的纪念品一份。

活动方式

1.下载橙柿互动App,请在橙友圈#我和浙大医学院的故事#话题里,以图文形式,分享你和浙大医学院的故事。

2.在本文后留言,分享“我和浙大医学院的故事”。

3.信件、照片等,可寄到“杭州市拱墅区体育场路218号杭州新闻大厦1606《都市快报》科教中心健康部”(请备注“我和浙大医学院的故事投稿”)邮编:310041。

记者 俞茜茜 培训生 魏玺滟

通讯员 富祯祯

浙江大学医学院研究生院(浙江大学医学院研究生院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