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考研班,上海考研班哪个机构好
本科生近一半考研,真志在学术研究吗?
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浙江农林大学考点,考生们正在认真答题。视觉中国 图
警惕考研“高考化”的话题,上了热搜。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说,代表国家最高教育水平的研究生教育,要警惕考研的“高考化”趋势,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进研究生招生和培养体制机制改革,让研究生站在创新的最前沿,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精尖缺”人才。
所谓考研“高考化”,一个指征是“全民化”,考研不仅是很多本科毕业生的必选项,甚至是一些大学新生入学之初就确定下来的目标,而这一选择无关他们是否有志于学术研究。据统计,2022年考研人数达到457万,创下历史最高增长纪录,而2022年毕业本专科生为967.3万人。也就是说,近乎一半都报名考研了。
另一个指征则是“应试化”。备考几乎成了刷题的应试,反反复复地机械训练。有些高校甚至在新生入学时就分配好了“考研班”,学生在里面进行长达四年的考研训练,几乎是把高中生活复制一遍,再来一次“高考”。
出现考研“高考化”,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宏观上看,是求职市场上的供需失衡问题,带来的本科生就业难现状。很多应届毕业生未能及时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只能通过读研等途径延迟进入求职市场的时间,来缓冲就业压力。
从结构上来看,前几年读研的学生陆续进入求职市场,进一步抬高了市场准入门槛,让如今想找工作的本科生相对丧失了竞争优势。刷一下招聘网站就知道,“硕士”已经成了多少工作的刚性入场券。
求职群体存量和增量的叠加,进一步加剧了本科生的就业难。在这个背景下,很多人只能争相去考研,先都得硬着头皮去争当一个研究生,希望为未来谋求多一点筹码。
这当然也会有负面作用。“研究生”本义是从事于学术研究的,是成为行业内相对高端的专业人才。如果争相进场只是为了刷一个学历,那必然会带来研究生教育的功利化和平庸化。对于学生来说,为了找工作而进行的研究生学习,也无非就是拼绩点、找实习、刷简历,一个延长的大学生活,而非完整全面的学术训练。
要破解考研“高考化”,关键还是得从就业层面找办法。本科阶段的专业开设、课程设计、培养模式、与用人单位的对接等都可以进一步完善,从增加本科教育的市场针对性,避免学习和就业的脱节,让学生有充分的择业可能。
其实,既然有研究型的大学,也就可以有就业导向的大学,后者的教育内容就是着重于就业能力的培养,保证学生的充分就业率。考研虽然人数多,但“上岸”的终究是少数。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说,保证本科就业才应该是重点目标之一。一味求大求全,忽视了就业能力教育,其实并不明智。
当然,提升本科就业能力是个需要长期努力的系统工程。除了大学之外,还需要相关部门的推动,比如引导市场和高校进行对接,在海投简历的阶段之前,就能让学生把就业去向早早地定下来。如此一来,考研热自然能够降温。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如果毕业就能够找到合适的工作,又何必多花一大笔教育成本,再去求一块敲门砖呢?
而这对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来说,同样是有益的。保障本科生充分就业,考研也就能选拔出一批真正有志于学术探索的学生,求学的动机更加纯粹,学术生活的质量也就更有保证。比如培养“高精尖缺”人才,就需要学生付出远超常人的时间投入,这终究只能适配少数对学术探索抱有强烈兴趣的人。研究型教育,当然是要着重选拔这样的学生。
相信很多考研的学生,也是对考研“高考化”有情绪的,他们也是被裹挟的。所以,破解这个问题,还是需要社会形成共识、凝聚合力,解决好本科就业难的问题。本科应届生不愁工作,自然也就不会都去“卷”考研了。
一张211毕业生工资表流出,网友炸了:天啊!真没想到……
最近,一段视频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
视频的主人公是一位今年6月即将毕业的研究生。
毕业于知名学府的他,信心满满地来到上海某招聘会求职,来自知名国企和外企的HR都对他十分热情,尤其听说他是211硕士的时候更是“两眼冒绿光”。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却令他十分意外——
在一番交谈后,他被HR告知,自己入职后的月薪为四五千左右。不服气的他又陆续去看了其余几家公司,发现薪资和工作内容都不理想。
后来他逛完了整个招聘会,发现这些大企业能给到的均薪基本都在5500元/月左右。
这令他倍感失望,最终来回逛了四五趟,一份简历也没有投递出去,于是便录了视频表达不满。
点开评论区,很多人也都表示非常愤怒:
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
先来看看数据。
2022年中国月收入5000以下人口占比95%,还没有达到征税点。
月入5000,对大多数人来说,本就是常态。
再来看看双一流高校的研究生月薪平均水平,研究生毕业月薪五六千也是普遍现象。
而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却在逐年增加,去年更是已经超过了1000万。
学历贬值,或者叫学历膨胀,是一个全球现象,因而就业市场对于毕业生的要求自然水涨船高。
可为什么这么多毕业生无法接受一份普通的工作?
来看一组数据——
根据中国青年报数据,有超过6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毕业10年内会年入百万。
这个期望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而这种盲目的自信,又往往带来一种高学历式的傲慢。
在这种傲慢心理的作用下,个别人会在脑海中形成一个鄙视链,用重点院校去鄙视双非院校和二本,又用本科去鄙视专科,甚至偏激地认为“考不上本科就是智商有问题”。
也有人居高临下地辱骂为自己辛苦送餐的外卖员是“底层”。
甚至动辄态度恶劣地扬言投诉,逼到对方辞职。
而这种天之骄子人上人的幻想,往往在毕业后步入社会时戛然而止,被残酷现实击个粉碎——
高学历,并不意味着高人一等;低学历,也不意味着比别人差。
文凭,代表的不过是过去的成绩,出了社会,一切却是新的开始。
在社会这所大学里,要考验的不仅仅是智力,还有人品、耐力等等诸多方面。
当他们拿着一纸文凭沾沾自喜地敲门时,殊不知,在他们看不见的角落,多少没有敲门砖的人,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勤勤恳恳地走出自己的未来。
读书,不是为了鄙视没读书的人。
而是为了开眼界、见世面、知分寸、懂谦卑,成为一个更开阔的人。
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
可怎么有些人一路读到大学,却越读越狭隘,越学越固守陈规了呢?
他们给出的答案,竟然是怪这张文凭:
言下之意,造成自己目前窘境的,都是因为高学历。
可实际上,孔乙己的可悲之处,并不在于他读过书。
而在于他不愿意放下面子,宁愿偷窃也不愿意自食其力,拥有知识却不会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这些才是束缚住他的“长衫”。
现在能束缚住一个人、真正使其走入绝境的,也早已不是学历的高低,而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自以为是和固步自封。
一个这样的人,必然是逃避现实的、拒绝新事物的,骨子里清高至极,性格上软弱无比。
正如《山月记》中所说:
原来,这才是最扎心的真相:从来不是读书无用。
一个人内心的眼高手低和怨天尤人,才是最没有用的精神内耗。
曾看过一段话,深以为然:
北大毕业的房产经理人黄灿,不仅做了这份在外人看来低门槛的工作,还凭借极为专业的数据分析能力和有逻辑性的口头表达能力获得一大批客户的认可。
短短几年时间,卖掉227套二手房,7套新房,出租21套房。
若按每套600万计算,她早已卖出13亿,若是按照1%抽取佣金的话,税前佣金已高达1300万。
因效益不好将公司解散后,原本高高在上的CEO来到街头开烧烤摊,而他因为懂英语,还吸引来了外国顾客。
现在,许许多多的HR、会计、程序员,在经历职场瓶颈后都主动选择到街头做小生意,放平心态二次创业。
还有人辞掉大厂的工作,自己做餐饮,现在一个月能挣4万多。
前两天,两位来自华中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分享了毕业后在火锅店打工的经历。
并大大方方地承认,毕业五年下来,仅有5000元存款。
但她们并没有认为这是失败,反而接受了自己的平凡。
衡量人生意义的标准,并不一定只有每个月的收和名下拥有的房子车子。
一路上的体验感,收获的各种喜怒哀乐,比结果更加重要。
人生是旷野,而非轨道。
不管往哪个方向走,都不会是一条死路。
把时间分给心流,分给专注,分给你内心真正的热爱,去务实,去深耕,而不是浪费在攀比别人、后悔过去和焦虑未来上。
相信假以时日,时间自会给你想要的答案。
参考资料:
《学历绝非“孔乙己的长衫”》,浙江宣传
《存款5000,火锅店保洁?真实的是……》,华中师范大学
《“考上大学,去了北京,怎么还种地?”这个女博士的回答刷新了我的认知……》,澎湃新闻
本文来源于:原创2023-03-07 ·澎湃新闻
上海考研班(上海考研班哪个机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