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的词(爱国的词语)

爱国的词,爱国的词语

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经常巡回往返于湖南、江西等地。来到造口(一名皂口,在今江西万安县南六十里在赣州城西北角),登郁孤台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代)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这首词通过描写词人登郁孤台(今江西省赣州市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远望所见,借水怨山、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国家兴亡的感慨。

上片由眼前景物引出历史回忆,抒发家国沦亡之痛与收复失地无望之激愤。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以“郁孤台”三个字打头阵,有满腔磅礴之激愤 ,写出台下之清江水,进而化为悲凉之伤心泪。郁孤台为唐李勉为虔州(即赣州)刺史时所建,他曾登台西望长安,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 ,而心在魏阙一也。”由此联想到如今的自己,哪有“长安”可望!一可悲。当年金兵南下,受难的百姓成千上万过赣江,伤心泪汇成无底的河,至今失地未收。二可悲。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借景抒情、借叹息北望京城被阻隔,暗喻恢复无望。“可怜”二字,饱含了无限悲愤。

下片触景生情,抒发了词人的愁苦和不满之情。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由眼前所见抒发感慨:那无数青山虽可遮住长安,但终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东流。“毕竟”二字,写得正是自然规律,这里借水怨山又所暗喻:江水能冲破重重阻隔而终会向东流去,而自己却无法挣脱羁留、冲破压抑而撤于一隅,岂不令人烦恼。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夕阳西下,词人正满怀愁绪,却听到从深山里传来鹧鸪的鸣叫声。以鹧鸪声增添词人沮丧情绪,愁上加愁,益见词人爱国情怀。

全词用极高明之比兴手法,以眼前景道心上事,表达了蕴藉深沉的爱国情思,有神理高绝与沉郁顿挫之美,堪称词中瑰宝。

发布于:陕西省


爱国的词(爱国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