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科大学研究生,中国医科大学研究生院
中国医科大学将“红医文化”融入学风建设,以学风建设促进“红医文化”,在我们看来,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欧凤荣 中国医科大学教务处处长
“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这是1941年毛泽东在延安为一批毕业生写下的题词,他们是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后的第一届毕业生。这句题词也成为传承“红医精神”、弘扬“红医文化”的一座历史里程碑。
“中国医科大学素有重视学风的传统。学校的学风建设和专业特色、历史传统密不可分,这三者集合起来,就是‘红医精神’。”中国医科大学教务处处长欧凤荣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
用“红医精神”培养红医学子
“用‘红医精神’,培养白衣天使”是中国医科大学推出的一条标语,为了让这句标语落到实处,该校在学生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建设方面都下了功夫。
所谓第一课堂,指的是学生的思政课程。中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群表示,思政课程改革是该校推动学风建设和创新的切入口。凭借对“红医精神”“红医元素”的不断挖掘和融合,该校打造了思政课程新模式。除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这几门大众熟知的经典课程以外,该校还开设了《红色卫生文化概论》《医学史——实践育人的红医传承》等辅助课程,旨在把思政教育和专业特色结合起来。
教室之外的第二课堂也是中国医科大学推动“学风传承行动”的重要阵地。第二课堂由许多培养载体构成,其中实践是一个重要方面。该校团委书记吴难介绍说,以刚刚过去的暑假为例,中国医科大学的红医之旅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组建了1037个团队,参与人员达到了17700人次。有的团队回到延安等红色圣地,温习党的历史和学校校史;还有的团队前往遵义、日喀则等地,在基层卫生实践当中磨砺自我。
“中国医科大学把校风总结为‘埋头苦干、求实创新’,把学风概括为‘勤学乐学、求是创新’。学校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以校风促学风,加大‘红医文化’宣传力度。中国医科大学将‘红医文化’融入学风建设,以学风建设促进‘红医文化’,在我们看来,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欧凤荣总结说。
打造红医联盟学风阵地
在以“红医精神”为核心的学风传承行动当中,中国医科大学不仅在本校师生当中广泛开展活动,还通过校际合作的方式推动各单位共同加入学风建设当中。
2019年5月,中国医科大学牵头与国内32家高等院校和单位共同成立了红医联盟。联盟院校共同召开“红医精神”论坛,并开展义诊、挖掘红色文化卫生资源、召开“红医精神”研讨会、与《中国人文医学》杂志社联合出版专刊、组织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活动、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画作品展等,在师生中弘扬“红医精神”,扩大“红医文化”的影响力。
中国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彭宇婷表示,红医联盟的成立得益于该校长期以来对“红医精神”的深入研究,而该联盟本身也将推动“红医精神”的发扬。目前,中国医科大学申报的“红医精神理论研究”已经获批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联盟院校也发表了多篇“红医精神”相关研究成果。
在中国医科大学,“红医文化”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例如该校校史馆分布于沈阳、延安、兴山三地,其中位于沈阳的中国医科大学校史馆入选了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这些校史馆就是学风建设可以依靠的“硬件”。再比如,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该校师生也作出了突出贡献,先后派出129批次981人次驰援12省29市,而医者的行动和品格正是承载学风内涵的“软件”。
“在‘学风传承行动’当中,我们打造了‘红医文化’学风传承工作室,这个工作室的职责就是推动相关活动的开展。可以说,在中国医科大学师生根植辽沈大地,服务健康中国的事业当中,‘红医精神’已经成为我们的本色。”欧凤荣总结说。
(来源:科技日报 实习记者 孙明源)
中国医科大学研究生(中国医科大学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