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美院研究生,清华美院研究生报考条件
2023年毕业季大幕开启至今
各大高校的毕设作品
都已经呈现在各自的官方平台
小编今天整合了
清华美院(本科生)和中国美院(研究生)
于同一时间po出的工业设计系毕设作品
让我们一起看看
两大院校同一领域毕设作品
到底谁更胜一筹呢?
《“一封家书”——面向老年用户的智能手机辅助学习系统设计研究》
@蔡齐芳
本设计的目标是通过设计帮助老年人解决使用智能手机时所遇的障碍以及逐步引导老年人学会使用智能手机。从设计方法上来看主要是通过“留言式的帮助方式”“针对性的解答方式”“对照式的学习方式”三大解决方案去解决“手机问题解决难”“手机问题求助难”“手机功能学习难”三大痛点。留言式的帮助方式是一种陪伴中的学习,它有利于增强帮助者与被帮助者之间的情感联系。针对性的解答方式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它可以帮助老年人在学习中成长。对照式的学习方式有利于老年人在自主学习中进步,因为它遵循了传统学习模式,减轻了老年人的学习负担。“一封家书”记录了“数字反哺”的点点滴滴,在后续的产品迭代中,通过家庭相册、家庭日程、家庭备忘录等等功能的进一步开发,“一封家书”或许能够成为整个家庭的共享空间、情感纽带。
《面向西湖地域文化的中小学生线上研学系统设计研究——以西湖诗词文化为例》
@石宇瑶
针对现有线上研学存在缺少互动性、联结性、研究性、体验性、影响线上研学效果的问题。以西湖诗词文化为例进行线上研学系统设计,以交互界面承载人、事、景、诗的互动,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与日常生活、历史人文、四时实景联系起来,增加学生的学习深度和学习趣味性。
《石库门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研究与实践》
@闵少倪
本课题针对石库门博物馆进行文创产品设计,通过分析研究中小博物馆目前所面临的困境,提出三大问题:1、产品缺乏故事性;2、文化内涵缺位;3、同质化严重。结合海派文化与石库门博物馆现状,对人群进行定量调研、定性访谈后,明确用户为高学历的中青年女性,该群体对产品的需求为具备文化内涵与实用功能。由此得出石库门博物馆文创产品的机会点,分别是:1、情感体验,诉说故事;2、融合地域文化;3、系列化设计。本课题以石库门博物馆为例,为广大中小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开发提供参考意义,对上海海派文化的传播起到促进意义。
《宁波骨木镶嵌文创产品》
@闻子煦
宁波骨木镶嵌作为国家级非遗之一,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通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具等为非遗宁波骨木镶嵌工艺服务,提升了设计自由度,拓展了更多现代艺术风格的可能性,为传统宁波骨木镶嵌的数字化传承及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更好地推动宁波骨木镶嵌传承与创新发展。
《校园运动社交类软件》
@王诗仪
一款为在校大学生设计的运动社交类服务平台,致力于通过社交场景的构建激发大学生群体对于运动的热情,扩大彼此的交际圈以形成正向积极的校园氛围,鼓励用户在完成学业之余加强体育锻炼,结识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开阔眼界。为大学生群体提供优质的校园运动社交体验,丰富校园生活,探寻生命的意义,化身新时代下的校园潮流风向标。
《E·Art-素质测评》
@陈凌霄
E·Art是一个面向青少年的美术素质普及教育的公益性平台,包含每日艺术、艺术课程、素质测评三个板块。E·Art-素质测评板块,从知识点掌握、欣赏能力、造型能力、综合能力等方面,综合考察测评青少年群体的掌握情况。其内容基于E·Art课程板块内容,为青少年群体提供测试和评价服务,实现对学习情况的考察测评,综合反馈用户的掌握情况,提升美术素质。
《数字南泥湾》
@田文华
“数字南泥湾”,提供一站式桌面端红色文化虚拟现实互动体验学习平台。产品以南泥湾红色文化为代表,运用数字化手段与文化教育相融合,对红色文化的载体与用户核心体验进行创新。产品借助数字化技术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整合重构与沉浸式体验,为青少年提供高质量、沉浸式、创新性的南泥湾红色文化体验。
《单体帆船空间设计》
@郑菁
随着科技化发展,人民对生活出行旅游诉求逐渐由“可以用”向转高标准诉求转化,在融合新兴技术改善用户驾乘体验上仍存有一定的空白。希望能从新产品中体验到当下新兴的技术的同时,更多地满足情感化诉求,跳脱传统设计带来的单一体验。本设计以单体帆船为载体,结合低轨宽带卫星技术,探寻更多航行的可能性,同时提升驾乘体验。
《MPV露营的可变空间设计》
@张安劼
在汽车工业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汽车露营活动过程较繁琐、入门较难、亟待优化,更便捷、智能的汽车将改变传统的露营模式。该设计通过车内外的结构变化,让汽车可在行驶与露营场景间快速切换,快速完成空间的拓展,并配合内部空间布局的变化形成宽敞舒适的露营空间,让人们更轻松地体验露营。
《中国茶叶博物馆集章类文创产品体验设计研究》
@陈心仪
笔者建构了集章类文创产品体验设计的产品层、体验层、感受层的三层次设计策略。在产品层设计了集章类文创产品以及集章台,在体验层设计了集章的体验流程系统,在感受层设计了以集章流程作为线索,串联集章卡册与集章台两个触点的集章场景。集章卡册的设计包含三个系列的集章卡和对应的引导地图,均能辅助观众沉浸式的观展,其中集章卡设计是对茶博内标志性文化元素进行符号提炼,使其更具纪念收藏的价值。集章台的设计包含盖章中所涉及的产品、功能与步骤,改善原有集章处的各类问题。中国茶叶博物馆集章类文创产品的设计实践,涉及从开始集章到完成集章路径上的重要触点,以此完成体验设计的闭环。
《茶之沏-新式茶饮服务系统》
@苏铮涛
作品由服务机器人、新式茶饮服务场景和交互端三部分构成,服务机器人根据功能差异区分点餐与制作两个服务阶段,强化拟人化外观与结构,增强亲和力;服务场景设计采用模块化思路,场景内桌椅可隐藏,结合投影技术突出沉浸式体验;交互端分为用户 app 端和管理端,通过增加工作状态显示和出错反馈模块,提升机器人服务的可解释性和可预测性,同时提升出错后道歉的及时性,提升信任修复效率。
《基于情感化设计的秦兵马俑潮玩产品定制设计研究》
@许璐伟
笔者提出秦俑潮玩情感化设计三层次模型:自然认知层、情绪交互层、精神共鸣层。在自然认知层推演设计 2D 和 3D 基础形象,在情绪交互层设计个性化表情与潮流元素,在精神共鸣层设计以年轻群体生活故事为主线的故事场景。为实现秦俑潮玩的个性化定制,梳理出用户定制的选择路径,建构秦俑潮玩情感化定制模型。再提出秦俑潮玩定制 App 情感化设计模型:感知体验、操作体验、历程体验,依照此模型,通过品牌设计优化 App 的历程体验,通过交互与信息设计优化 App 的操作体验,通过制定设计规范和设计组件优化 App的感知体验。
《生物友好型模块系统设计》
@赵晓晓
通过对生物接受性材料的研究,设计了系列生物友好型模块,有助于吸储雨水,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其复杂多孔的几何结构可为植物、昆虫、微生物等创造微生境,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并可应用于建筑、公共设施、景观等。
《增强微生物多样性感知的展示设计研究:游乐空间改造》
@麻润瑜
本课题将微生物多样性的大众感知问题作为研究切入点,以科普展示为目的,并以石景山游乐园改造为例,通过“空间叙事”与“空间共生”的展示手段创新,尝试实现展示设计中“知识通俗化”和“内容深度”的统一。
《城市中的独居蜂保护研究与设计》
@江南
独居蜂是重要的传粉昆虫,近年来濒临灭绝。本设计采用3D陶瓷打印技术,结合公共设施及园艺产品,为独居蜂建造系列蜂巢,营造出符合自然习性且连通性强的生境并有机融入城市环境中,以恢复独居蜂种群数量。
《以西藏那曲虫草为例的科普展示设计》
@饶栩凌琦
本设计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那曲虫草交易中心,针对高原生态指示性物种“冬虫夏草”进行研究,打造一个宣传保护虫草资源地生物多样性和科普相关文化的综合体验场所。
《智慧医疗下针对女性健康筛查的自助检测产品设计》
@包雨萌
如今乳腺癌已成为全球第一大癌症,设计旨在探索一种基于社区医院的女性乳腺自助超声检查方案,通过创新检查方式与检查舱功能布局,给予女性更便捷舒适的检查体验,实现乳腺癌的早筛查和早治疗,挽救更多女性的生命。
《地震现场折叠式骨折急救设备设计》
@邸稷
本产品为根据地震灾难中轻中症骨折患者现场急救需求设计的骨折固定装备。突出轻量高质固定、通过折叠变形实现多形态多点位固定、30秒快速单人穿戴等特点,力求帮助伤员稳定伤情,避免二次伤害,缓解医生医疗压力。
《基于海螺壳的形态研究与设计应用》
@郑茗心
海螺壳作为一种“第一自然”形态,具有独特的螺旋结构和美学特点。本设计通过设计形态学的方法,揭示了海螺壳内部螺旋结构的力学性能和共鸣原理,并应用于家具座椅设计,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型的休闲方式。
《公共交通座椅适老化研究与设计》
@王启晏
本调在实地调查北京公交系统适老化改造程度、采访乘车老人并采集近年老龄人口行为模式及身体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现存公共交通系统中老人乘车流程中座椅的不足讨论并提出了未来公共交通座椅可能的未来改进方向。
《“蘑”力无限一基于Z世代的云南菌菇科普展示设计》
@伍涵
在生物多样性的大主题下,挖掘菌菇与Z世代人群的内在联系,将旅游娱乐、生物科普、乡村振兴结合,完成三位一体多方受益的展示设计。
《基于3D打印技术照明产品设计研究与创新实践》
@方子言
这是一款兼具实用性和装饰性的3D打印吊灯,由外部的纺锤体状灯罩和内部的网状结构组成。该结构基于对数螺线的原理生成,能够将LED光源发出的光线均匀反射从而实现无眩光的照明。
《基于光生物调节疗法的减脂产品设计》
@林易佳
GLOW是一款智能健身器械的概念产品,聚焦于高消费青年健身群体,结合光生物调节疗法与划船运动,可以帮助用户更科学高效的燃脂和塑形。
《基于机器学习技术的智能照明产品设计》
@魏天祺
能够学习人的行为以更好地服务人的智能产品是智能家居的未来。机器学习技术的应用使智能照明产品更加贴合人的个性化需求,全面支持人的健康和工作效率。产品可以在不同的使用场景中自动提供最佳照明方案。
《基于含羞草感震性运动的地震监测产品设计》
@辛语琛
该设计基于设计形态学及对含羞草感震性运动的研究,优化传统地震监测设备,使其能做到自主供能、提高监测准确性、提供标志性的警示效果与及时切断周边民用电和燃气线路,以降低地震对人民生产生活的危害。
《基于泥炭藓的加湿器设计》
@袁诗怡
伴随着近年来愈加重要的可持续发展倡议,人们对自然的需求以一种对物质性载体的需求呈现。本研究秉承亲生物设计原则,结合泥炭藓生物特性对冷蒸发式加湿器进行创新设计。
内容来源: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在此仅作交流分享
清华美院研究生(清华美院研究生报考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