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威海研究生院,山东大学威海研究生院官网
山大究竟是何时创立的要从两个山东大学说起。起源更早的叫做“省立山东大学”,起源较晚的叫做“国立山东大学”。但两者并无实际关联,这两所看似亲兄弟的学校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只是都有“山东大学”四个字而已。
设立于济南的省立山东大学确实是官立山东大学堂的延伸,但是在1928年奉系军阀败逃时就已宣布解散,教师和学生各奔东西,校产也不复存在。
设立于青岛的国立山东大学起源于1932年,经行政院决议直接将国立青岛大学更名为“国立山东大学”,继承国立青岛大学全部师资和校产,包括校园、教师、经费、学生等。说直观点就是把国立青大改了个名字,而国立青大的前身是私立青岛大学,跟山东大学堂并无任何关联。
当时国立青岛大学是国内十强级别的高等学府,有梁振声、闻一多、老舍、沈从文、任之恭、童第周等众多大咖在此任教。国立青大更名国立山大之后,除了赵太侔接任梁振声担任校长之职以外,并没有其他重大变化。对于学生而言除了毕业证有变化,其他一如往常。
1934年9月24日,《国立山东大学周刊》以《本校举行四周年纪念及始业式》为题报道了国立山东大学成立四周年盛况。国立青岛大学创办人蔡元培受邀参会并发表演讲:“第一次开学典礼的时候,我正在青岛,所以能够得到参加。今天是山大四周年纪念,我又在青岛,也能得到参加的机会,所以我觉得非常高兴。四年前是创办的时候,仅仅是建设的开始,经过了四年的功夫,竟有了如此的设备…… ”
由此可见,国立山东大学校史是1932年起从零开始,蔡元培演讲也说得很清楚,彼时是山大成立四周年,并非延续省立山大校史校历。而蔡元培当时是作为国立青大创办人身份参会的,与会者并没有前省立山东大学成员。又怎么可能把没有任何关联的省立山大或者山东大学堂当做前身呢?
国立山东大学迁往济南初期依然沿用在在青校史,拆分出的中国海洋大学至今也在沿用国立山大校史,校史未提及省立山大或山东大学堂,只记录了国立青大的演变。但七八十年代山东大学开始了一次“变更校史”的“溯源”,硬把国立山大和省立山大联系在一起。
山大校史对两个山大的“衔接”是这样描述的: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根据山东省教育厅的报告,下令在省立山东大学的基础上筹建国立山东大学。并由何思源、魏宗晋、陈雪南、赵畸、王近信、彭百川等11人组成国立山东大学筹备委员会,着手筹备工作。在筹备过程中,蔡元培先生力主将国立山东大学设在青岛,取得教育部长蒋梦麟的同意。1929年6月, 国立山东大学筹备委员会奉令改为国立青岛大学筹备委员会,除接收省立山东大学外,并将私立青岛大学校产收用,筹备国立青岛大学……
这样的描述给人感觉是“拉郎配”,因为原本打算在济南省立山大旧址创办国立山大的规划改成了去青岛开设国立青岛大学,所以国立青大就跟省立山东大学扯上了关系吗?
另文中所说“接收省立山东大学”确实无从谈起,因为省立山大在多年前就因战乱解散,校内遗留物已被洗劫一空,带走的师资早已分配给全国其他院校,在计划复校之前只剩下校园和教学楼,除此之外一无所有,还有什么能让国立青大接收的东西?难道把济南的教学楼搬到青岛?
何况国立青大校史当中关于接收校产只提到继承私立青岛大学校产和师资,经费由教育部拨发,并未提及省立山大。而且当时青岛是直辖市,省立山大有任何资产也是归山东省府所有,拱手送给青大等于省资外流,不可能没有账目。山东当初给省立山大的经费都有详细记录,让青大接收山大却没有任何接收明细,甚至没有校史记载,可能吗?就凭后来的山大校史研究团队空口白牙能服众吗?
退一步说,即使省立山大真有被省立青大接收的部分,恐怕份额也少得可以忽略不计,否则国立青大校史在校产来源明细中不会对此只字不提。既然如此,省立山大应该是“客随主便”,而不是“反客为主”。难不成一个穷困潦倒的张三去另一个叫张三的土豪家借宿,结果住几年之后穷张三说土豪张三的产业是自己的?有这道理吗?
当然这只是就事论事,没有任何贬低省立山大或者针对济南的意思。因为省立山大也曾是著名学府,而国立山大迁址济南后也有新的辉煌。但是一码归一码,省立山大当初再牛也是解散而终,既没有复校,也没跟国立青大合并,只因当时教育部提过“接收省立山大”就将省立山大的校史套在国立山大头上太过牵强。
何况山大校史称,是筹办国立青大时接收省立山大,那莫非国立青大前身也是省立山大?那人家私立青大又算什么?国立山大继承的校址、校园、校产大部分都来自国立青大的前身私立青大,就这样山大校史都没说私立青大是起源。反而把没有任何实据关联的山东大学堂称为起源,难道只是为了把源头留在济南?这样为增强学校历史深度应把两个不相干的学校校史串联在一起,却抹去了人家真正的前身私立青大和国立青大的历史。一提起山大起源就滔滔不绝说起山东大学堂和省立山大,这着实不该是一所名校之所为。
山东大学威海研究生院(山东大学威海研究生院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