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中国政法大学法治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
中国政法大学简介
中国政法大学是一所以法学学科为特色和优势,兼有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历史学、哲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等学科的“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1计划”和“111计划”(高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重点建设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直属于国家教育部,由教育部与北京市共建,正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现有海淀区学院路和昌平区府学路两个校区。
中国政法大学
学校的前身是1952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四校的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组合而成的北京政法学院,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学校最初在北京沙滩红楼办学,1954年迁址至学院路。1960年成为国家确定的全国重点高校。“文革”中学校停办,1978年复办。1983年,北京政法学院与中央政法干校合并,组建成立中国政法大学。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学校形成一校及本科生院、研究生院、进修学院三院办学格局。进修学院后更名为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单独办学,2000年复并入中国政法大学。2017年5月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莅临中国政法大学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为学校的建设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学校被誉为“中国法学教育的最高学府”,在近70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各类优秀人才30多万人。学校是国家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参与了自建校以来几乎国家的所有立法活动,引领国家法学教育的创新、法学理论的革新和法治思想的更新,代表国家对外进行法学学术和法治文化交流。同时,学校多学科和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人文社会科学高级专门人才,成为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人才培养的生力军。
学校现有在校生18143人,其中内地本科生9719人,内地研究生7642人,港澳台侨及外国留学生782人;教学科研岗教师1194人,其中高级职称752人,博士生导师277人、硕士生导师694人,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获得者占比达96.40%。
学校设有法学院、民商经济法学院、国际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商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学院、光明新闻传播学院、中欧法学院、法律硕士学院、国际儒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港澳台教育中心、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科学技术教学部/法治信息管理学院、体育教学部、培训学院共19个教学单位。
学校设有法学、侦查学、政治学与行政学、行政管理、国际政治、公共事业管理、工商管理、经济学、国际商务、金融工程、哲学、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社会工作、应用心理学、英语、德语、法语、翻译、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法治信息管理)、信息与计算科学共26个本科专业,其中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社会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学校拥有3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7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和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经济学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哲学、应用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史、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其中,法学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政治学为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证据科学入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名单。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9个一级学科参评并全部上榜,其中法学进入A+档。
学校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重镇”,尤其是法学研究的重要阵地,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唯一的高校“立法联系点”。学校设立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门研究机构—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院,现有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1个(数据法治研究院),国家高端智库培育单位、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1个(人权研究院),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诉讼法学研究院、法律史学研究院),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证据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教育部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教育部教师法治教育研究中心、北京教育法治研究基地1个(法治政府研究院),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直接联系单位1个(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国政法大学基地1个,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1个,与最高人民检察院等省部级以上国家机关共建高层次研究基地13个。另有比较法学研究院、法与经济学研究院、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等在编研究机构9个,新型研究机构14个。
学校全面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不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每年通过各类合作交流项目派出千余名师生赴境外交流学习,聘请数百名长短期外国专家来校讲学,培养国际型人才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学校先后与55个国家和地区的290所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和国际组织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加入全球法学院联盟、欧亚太平洋联盟、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亚洲法律学会等国际团体,发起成立内地与港澳法学教育联盟。学校中欧法学院,是中国政府和欧盟在法学教育领域最大的合作项目。学校与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合作举办国际法专业双硕士学位项目,搭建了中外合作办学中美法学教育的高端平台。学校先后在英国、罗马尼亚、巴巴多斯共建3所海外孔子学院。
学校的校训是:厚德、明法、格物、致公。
办学理念是:学术立校、人才强校、质量兴校、特色办校、依法治校。
办学传统是:忠诚担当、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奉法图强。
办学使命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法治文明作出贡献。
人才培养目标是:坚持德法兼修、明法笃行,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强烈家国情怀、高尚道德情操、扎实理论功底、卓越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学校将遵循国家教育方针和高等教育规律,弘扬传统,与时俱进,努力建成致力于法治中国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
学生、教师基础数据截至2022年9月,其他数据截至2023年1月。
中国政法大学服务立法成就
2020年7月,中国政法大学正式成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立法联系点。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的统筹规划和指导下,学校高度重视立法联系点工作,始终坚持全面服务国家立法、参与国家立法、推进国家立法,发挥学校法学学科优势与特色,组织学校各方立法研究力量,汇聚师生反映,聚焦重大立法任务,明确思路、突出重点,不断为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贡献法大智慧。
(一)圆满完成党中央交办的重大课题“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研究”
在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在中国政法大学建校65周年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017年5月3日上午来到中国政法大学考察。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各族青年致以节日的问候,向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青年工作者、法治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他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
四年来,学校坚持把落实推进“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研究”国家重大项目作为首要任务,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相统一,把关定向,攻坚克难,集全校之力并组织全国法学界权威专家和骨干力量,努力推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标志性的研究成果,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建设。
课题组历经数十次全体会议、审读会、研讨会,向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部门征求意见,形成了题为《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研究报告》的最终成果,呈送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审阅,同时分别报送中宣部全国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教育部等相关部门。最终成果获得了习近平总书记、王沪宁同志、丁薛祥同志和黄坤明同志的重要肯定批示,得到了党中央的充分肯定。学校交出了一份“中央满意,学界认可”的合格答卷。2021年4月,课题组向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提交了《项目鉴定结项审批书》,课题顺利结项,圆满完成重大课题。
(二)聚焦法治中国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为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决定要求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部署,2020年8月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立法联系点”启动会在学校学院路校区召开,中国政法大学成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唯一的高校“立法联系点”。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沈春耀为立法联系点揭牌,并作重要讲话。
立法联系点揭牌
立法联系点的设立是学校与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合作的一个重要纽带,将会成为学校全面服务国家立法、参与国家立法、推进国家立法工作的重要平台。学校以建设立法联系点为契机,聚焦重大立法任务,明确思路、突出重点,为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切实提高立法质量,贡献法大智慧。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十分重视立法联系点建设,多次来学校就重要立法事项展开调研。
立法联系点成立以来,学校共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各部门提供立法咨询意见41份。此外,学校全面参与大量行政法规、司法解释等法律制度的制定或修改工作,这既是学校教师服务社会、法治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参与国家法治建设的重要体现。
2012年至今,共参与法工委部署的立法建议82次,年均8.2次。其中成立立法联系点以来参与33次,年均22次。成为立法联系点后增长168%。
自立法联系点成立以来,学校共提供立法服务60余次,参与人次共301次,提供立法意见或建议830余条。
自1954年开始,中国政法大学教师共计有千余人次参与中央和地方各级立法。参与形式包括作为起草小组成员直接参与法案制定,执笔起草法案,作为起草委员会法律专家顾问参加立法讨论会、条文论证,提出草案专家意见稿、专家意见书,为法案进行调研、研讨、参加座谈会等等。
自1954年开始,中国政法大学教师共计有千余人次参与中央和地方各级立法
(三)注重立法学术研究积极服务立法工作
1.智库成果
近五年,学校教师参与了诸多重要法律的制定或修改,为党政机关咨政建言上百次,不断产出有水平回应实践之问的智库成果,充分发挥法治智库作用。
2020年6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第十七讲专题讲座,栗战书委员长主持。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马怀德作了题为《我国的行政法律制度》的专题讲座。2022年9月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第三十讲专题讲座,栗战书委员长主持。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中国法律史学会中国法制史专业委员会会长朱勇作了题为《中华法系的形成与特征》的专题讲座。
马怀德作了题为《我国的行政法律制度》的专题讲座
2.学术会议
学校充分重视立法服务工作,组织召开各类立法相关座谈会、研讨会等,邀请全国各界专家学者进行充分探讨。2022年10月30日下午,由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主办的“行政复议法修改”研讨会顺利举行。
3.科研成果
学校教师一直注重立法学术研究,推动相关科研成果产生。出版相关学术著作100余部、发表相关期刊论文900余篇,6项科研成果荣获省部级以上奖项;报送智库咨询报告50余项,部分报告被有关部门采纳。大量科研成果的产生,对推进国家立法建设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4.科研项目
学校充分利用法学及相关学科优势,为国家立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主持立法相关主题科研项目340项,其中,中央层面立法主题项目255项,北京市等地方层面立法主题项目85项;主持人大系统科研项目55项,其中,全国人大项目15项,北京市等地方人大项目40项。
(四)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不断取得新成效
1.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院
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院成立
组建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院,建立习近平法治思想学理化阐释和体系化构建的长效机制。研究院坚持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出发揭示内在逻辑、归纳基本特性、着力体系构建,举行高规格座谈会五次,已在全国形成学术品牌,并依托系列座谈会、课题论证会和名家大讲堂等方式不断吸引校内外优质学术力量,加强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阐释领域的交流合作,着力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民族性、继承性、全面性、系统性、创新性和前沿性等多个维度挖掘其原创性贡献,取得了系列丰硕成果,得到了业界广泛好评。
2.研究基地建设
高层次研究基地是中国政法大学发挥学科优势,创新科研工作机制,与省部级及以上国家机关进行合作共建、共同开展研究活动并提供高层次咨询服务的研究机构,旨在提升学校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同时,主动融入国家法治发展战略,为政府决策提供法大智慧。各个基地充分发挥体制机制灵活的特点,主动对接共建的国家机关,积极承接研究任务,提供高质量的咨询服务报告,针对共建研究领域积极开展合作研究,产出了一大批有影响的高质量科研成果,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表 中国政法大学高层次研究基地一览表(2023年3月)
2021年6月,中国政法大学主办的首届“数据法治高峰论坛”暨“中国政法大学数据法治研究院”、“数据法治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智慧法治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在北京举行。2021年12月,学校申请的“中国政法大学数据法治实验室”成功入选首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试点建设单位。作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数据法治实验室立足于数字时代学术前沿,服务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和数字政府的国家战略,推进法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创新法学研究范式和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实验手段,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实践性研究,探索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之路,推动法学研究的现代化,着力解决我国数字时代的重大法学理论和法治实践问题。
3.重要科研成就
学校不断深化科研综合改革,加强科研体制机制创新,科研成绩不断增强、科研实力不断提升,产出了很多优秀的科研成果。
202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学校共获立项48项,总数排名全国第5位,刷新历史最好成绩,首次跻身全国前五;其中,青年项目获批19项,首次跻身全国前三,进入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第一梯队。
2021年,学校共发表CSSCI来源期刊论文750篇,超越众多综合类高校,位居全国第16名。发挥主体学科优势,法学学科论文数蝉联全国第一;各学科水平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其中在法理学、法律史学、行政法学、商法学、刑事诉讼法学、国际法学等学科发文量位居全国第一。
2020年12月,教育部公布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获奖名单,学校有18项成果获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2项、青年教师奖2项,位列全国第20名。张晋藩教授的《中国少数民族法史通览》和蔡拓教授的《全球学导论》获得一等奖。
(五)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2022年10月16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明确宣示党在新征程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宏观展望,科学谋划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
为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2022年10月24日,学校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院在海淀校区举行中国政法大学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座谈会,十三届全国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徐显明,十三届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法学会副会长江必新,十三届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驻会副主任、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吕忠梅,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原副部级专职委员胡云腾,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陈国庆,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卓泽渊,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十三届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周光权,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部长强世功,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马怀德,副校长时建中、常保国出席座谈会。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新时代我们党领导人民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取得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中国道路;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重要制度载体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确定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一项重要内容,强调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对“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明确要求。这对于新时代新征程更好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来源: 中国人大网
引领 传播 连接 赋能
中国政法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中国政法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值班电话 : 010-65260781
值班手机 : 13910513112
电子邮箱 : CUPL1952@yeah.net
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中国政法大学法治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