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医学院研究生院,中山大学医学院研究生院官网
收录于#追求卓越 迈步前列—中大这五年#
医学教育是医学卫生健康事业之本。中山大学医科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由1866年创办的博济医学堂、1908年成立的广东光华医学堂、1909年成立的广东公医学堂发展而来。汇聚了革命家、医学教育家柯麟和八大一级教授等一大批名医、名家。红色基因和家国情怀代代相传,在国家和民族命运重要关头,一代又一代中大医科人挺身而出,践行“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使命担当。
中山大学医学院由原基础医学院(深圳)、临床医学院(深圳)于2017年5月调整组建成立。原学院成立于2016年8月,是深圳校区首个建设并招生的学院。学院从2016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现有教职工94人,校级教学名师3人,在校学生2200多人。
我于2017年1月16日加入医学院大家庭。作为学院建设的参与者、见证者,倍感荣幸,也深知责任重大。过去五年,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医学院坚持以培养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为目标,在诸多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强化党建引领,学院党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党组织建设日臻完善。还记得2017年1月我刚到学院的时候,只有一个直属党支部、3名党员。如今学院党委已设立15个支部,党员总人数达到364人。本科生申请入党比例逐年递增,本科生平均申请入党比例为73.1%。学院党委入选“中山大学党建工作标杆二级党组织”并通过考核验收。同时,从2023年起,学院各党支部与附属七院的党支部、深圳湾实验室各支部结成对子,共同开展“一支部一品牌”结对创建活动。
以教职工党支部和教研室为依托,学院积极探索“支部+教研室”课程思政新模式。教工第一党支部谭红梅教授,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注重价值引领,她主讲的《病理生理学-肝功能不全》被推荐为广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堂。传染病教研室主任肖非教授2020年获批教育部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他联合北京协和医学院、复旦大学等高校召开传染病课程思政研讨会,专题探讨课程思政在传染病学教学中的实践,获中山大学出版社立项,出版传染病学课程思政配套教材。
中山大学医学院党委书记丁小球主持人才培养专题讲座。
把好人才引进师德关,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学院引进的专任教师100%有在国际一流科研机构或高校工作的经历,超70%年龄在45岁以下,现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优秀青年基金(含海外)获得者3人、广东省领军及青年拔尖人才7人,是一批极具创新精神和充满潜力的优秀人才。同时,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师培训活动,不断提高各类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全面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学院完善相应制度建设,强化日常监督。学院领导班子更是强化作风建设,密切联系师生,主动帮师生化解学院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2021年7月,学院第一批本科生顺利搬迁至深圳校区。为了确保搬迁工作顺利进行,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党政管理和教辅老师均提前进驻深圳校区办公。当时学院院长何裕隆给同事们说的一句话,我至今印象深刻:“如果大家都一直坐在广州,不提前来深圳校区工作,怎么能解决学院搬迁来深圳校区后可能面临的各种问题?”
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本科教学体系日臻完善。学院联合附属五院、六院、七院和八院共建“五院联盟”,共同推进本科教学体系建设,联合成立了30个教研室(包括11个基础教研室、17个临床教研室、2个人文学科教研室),每年吸引学校十家附属医院超500名优秀临床医生参与本科教学,践行基础与临床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夯实附属医院在医学生人才培养中的主阵地地位。
2021年4月,中山大学医学院召开“五院联盟”本科教学工作会议。
教学硬件条件日趋成熟。医学院基础和临床医学教学实验室占地总面积约1.2万平方米,共有12个功能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和1个公共管理平台,教学设备7366台(套)。学院教学实验室以学生为中心,全力支持本科生开展大创项目,将本科生基本科研技能培训活动常态化。构建以教学实验室为载体、以课程为核心、以兴趣为驱动、以项目为补充的递进式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方案,使学生养成科学研究规范。
2021年5月,中山大学医学院领导班子一行考察医学院大楼建设进展。
探索基础与临床深度融合教学新模式。我国著名临床解剖学专家钟世镇院士曾经说过:“基础和临床融合贯通从解剖启航。”以人体解剖教研室为代表的医学院全体教师谨记钟院士谆谆教诲,努力向临床科室学习,加强和学校附属医院的合作,组建了基础与临床融合的教学团队,积极开展“双走进”,即邀请临床医生走进解剖讲堂的同时,基础教师也走进临床,主动加强对临床知识及相关最新诊疗技术的学习,以期探索出具有鲜明特色的基础与临床融合的教学模式。
中山大学医学院人体解剖教研室教师在中大附属七院学习观摩达芬奇机器人手术。
学院不断构建完善“五位一体”学生工作体系,提升同学们的学习力、思想力和行动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水平医学创新人才。2019年开始,学院在全国医科院校中率先启动“基础+临床”双班主任制度。邀请基础教师担任学业班主任,邀请附属医院优秀医生担任临床班主任,以“学业+临床”指导本科生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以该项举措为核心的教学成果荣获学校第十届教学成果一等奖。
同时,邀请院内外知名学者开设本科生科研培训项目,2022年学院共计开展五场本科生科研培训,本科生参与大创项目持续增长,2022年立项项目104项。
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2022届本科生升学深造率达74.84%。文体活动和劳动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学院学生在全国跳绳锦标赛中屡获冠军,获得2019年校运会学生团体总分第三名。“解剖月”“心肺复苏急救培训”等具有医科特色的“一院一品”美育活动和劳动教育活动陆续推出。学院本科生在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中多次斩获金奖和一等奖。
中山大学医学院2022届本科生毕业合影。
科学研究成绩喜人。五年来,学院累计获得科研项目立项超200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学院教师在Nature 和Cell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科研论文近200篇。同时,学院主动布局前沿及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刘迎芳教授主持的深圳市炎症性疾病系统医学重点实验室项目获得2023年深圳市重点实验室资助;已成立感染免疫中心和分子肿瘤中心等两个院级科研机构;与附属七院共同建设联合实验室,作为我院开展医学基础与临床科研合作的重要平台和人才培养的坚实支撑;正在联合深圳湾实验室、中山大学附属七院共同建设中山大学·深圳脑科学研究院。
社会服务辐射效应逐步增强。学院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崇高理念,努力将价值熏陶与育人元素融入本科教学全过程。学院联合附属七院积极推广急救教育,于2021年获批全国首批急救教育试点单位。深圳校区举办心肺复苏培训讲座15次,技能培训10次,参与人数超1500人次,并开设了《救援医学》公选课。
2022年5月24日,学院本科生叶青、韩梦佳、梁江慧和郭霁峰四位同学,利用所学知识为深圳校区触电工人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用AED先后除颤2次,在120急诊医生赶到前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急救时间和生存机会,成功挽救了触电工人生命。相关事迹被多媒体报道,并被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会长李宗浩教授称赞为“教科书式急救”。
成功实施急救的中山大学医学院学子。
本着基础-临床融合的办学宗旨,学院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为粤港澳大湾区医院临床专科师资培训提供平台和优秀师资。学院教授多次受邀出席医学继续教育培训论坛,为来自粤港澳大湾区不同医院的临床医生讲授临床专科相关的知识,与临床各个级别的医师们探讨,帮助他们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和疑点。
中大医学院是中大深圳校区的缘起,学院的建设是整个深圳校区战略布局的重中之重。学院将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以卓越教学为抓手、以通专融合为路径、以基础和临床深度融合为引领,革新教学理念、培养方案、教学方法、课程体系、教材教案、考核方法,构建临床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学院领导班子的团结奋进和全院师生的努力,也得益于学校各部门特别是医科各单位的强有力支持。未来,学院将坚持“四个面向”,继承学校医科优良传统,突出临床导向,发展学科特色,努力将学院建设成为整体水平居国内一流、部分领域国际领先的医学院,为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贡献更多中大智慧。
【作者】丁小球
【整理】刘汉能
开栏的话:
从中国共产党中山大学第十三次代表大会至今5年来,中大扎根粤港澳大湾区,大力改革发展,综合实力倍增,稳步进入国内一流大学方阵前列。
俯仰百年,山高水长。走向世界一流前列的中山大学,正在承担更多使命担当,为“再造一个新广东”贡献更多力量。即日起,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与中山大学联合推出“追求卓越 迈步前列——中大这五年”栏目,讲述精彩故事,展示中大新貌。敬请垂注。
【作者】 刘汉能
广东教育头条
中山大学医学院研究生院(中山大学医学院研究生院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