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研究生院(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院)

交大研究生院,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院

最近我在干一件大事:和系里各种各样的老师聊天。真的只是聊天,不涉及任何学术问题或者课程内容的探讨。

其实干这件事的起因也只是想听听各种各样的声音。毕竟跟一个老师跟了近三年后,我逐渐感觉自己陷入了给自己划分的舒适圈里。每周按部就班地上课,写作业,开组会,干活,好像也没剩多少独立思考的空间。干完一个活,导师就会布置下一个活,我只要把握好技术层面上的问题,大方向全靠导师引路。

恰好我作为全组最“叛逆”的人,虽也不排斥现在导师给我们规划的研究方向,但也不敢保证自己未来就一定想做这个。眼看着还有一年多就要博士申请了,怕在研究方向上把自己纠结到焦虑,我便从现在开始找老师们聊天。在经过一些“紧张”和“挣扎”以后,我想把最近的一些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老师们其实都非常nice,也很愿意和学生有直接的交流。但(我相信)对大多数人来说,走进老师办公室就是一件非常需要勇气的事情。至少对我来说,每次快到和老师约的时间的点我都超级紧张,甚至需要靠爬楼梯缓解。

所以如果真的有想要找老师的需求的话,不要犹豫,逼自己一把,基本上不会有老师拒绝学生这方面的请求的,最重要的还是自己敢迈出那一步。

第二,不同的老师风格很不一样。这一点就算不开口,只是走进他们的办公室就能明显地感觉出来。有的老师办公室里全是书和散落的演算纸,有的老师办公室环境就只有一张沙发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台电脑。

在聊天过程中也能感受到一些侧重点上的不同。有些老师非常学术,聊天就像是一场入学面试,各种专业理论铺面而来;有些老师比较亲切,状态松弛,鼓励为主。

不同老师的风格可能与他们的性格和之前的教育经历有关,刚好也可以根据不同老师的学历背景问问他们当时的硕士或是博士项目的培养模式。虽说在申请择校时,我们很难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确定自己的偏好,通过老师们的描述和他们现在的状态,能够有一些对于学校层面的偏好推断。

第三,可以带着一些问题去找老师,但最好不要只局限于那几个问题。可能对我来说,我不太喜欢把聊天变成枯燥的“面试”或者一问一答。我更喜欢能和老师真的聊起来,在聊的过程中能有一些发散性的启发,听他们对于国外校园生活的描述和对于留学的看法。毕竟我去找老师也是因为我对这方面有困惑,我能想到的问题也只是我的想法,相对于他们的阅历来说着实片面。

也确实可能会遇到那种“聊不太来”的老师,全程就有一些些尴尬。那就多找几个老师聊聊,每个学院的教师资源足够丰富,总有能聊得来的老师的。而且多尝试一次也不亏嘛,不试试咋知道这老师是不是一个隐藏的知音呢。

于我自己而言,因为我对自己干的所有事都是兴趣导向,所以我也不想强迫自己干自己不想干的事。只是自己的经历毕竟有限的,我也不能确定现在自己做的就是“正确”的事情,与其焦虑,不如多听听各种人的建议。能够勇敢地表达出自己的困惑,寻求外界的帮助也是踏出舒适区的重要一步。

总的来说,这是我近期觉得自己做过的最勇敢的事情。或许接下去我也想休息一段时间,把各种信息消化一下,把一些建议落实到行动上。毕竟光说不做,效果减半。

2.

交大研究生院(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