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官网
缘,妙不可言!
福建师范大学(后简称“福师大”)与中国话剧
同年诞生
,它们之间属实“有点东西”。
1907年,
“春柳社”在日本东京上演《茶花女》、《黑奴吁天录》,翻开了
中国话剧史的第一页
《茶花女》剧照,李叔同饰演茶花女(左)
李叔同为《黑奴吁天录》所绘海报
同年,陈宝琛创立了福师大的前身——福建优级师范学堂。
黄金年代
1952年,福建省话剧团成立(现称“福建人艺”),话剧艺术从此在福建扎根。
在话剧迷乔梅的记忆中,那时是个
“看话剧的黄金年代”
:各种风格迥异的话剧在福州的剧场上演,福州的人民剧场、南华剧场、光荣剧场、八一剧场外海报一挂出来,《福建日报》上新戏的广告一登,大家一传十、十传百地都在剧场外排队买票,场面很是壮观。
1959年12月12日,《福建日报》所刊登的影视广告
同时期,福师大也正在戏剧教学、创作和演出方面步入“黄金年代”。
1953年,其更名为“福建师范学院”,并在中文系开设了戏剧文学课程,开展戏剧创作、演出实践。
在70年前这两个交叠的“黄金年代”中,福师大与福建人艺相互学习、交流,产生了一段
“不解之缘”
时任福师大戏剧文学课程的老师是曾一萍,他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编导专业进修班(第一期),还曾于1956年作为戏剧代表参加全国青年文学创作者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在学生们的记忆中,福建人艺时常不定期地请他前去授课
而据一位退休的道具设计师傅陈世荣回忆,当1958年福建人艺逐渐成熟后,为了增加演职人员的文化素养,
团里更是定期邀请福师大的教授来开一些文学史、美术史的讲座
在这个“黄金年代”中,福师大接连演出了不少好戏,其中《阿Q正传》(1956)和《渔人之家》(1962)都曾一度轰动福州、倍受好评。1960年,
福师大邀请到了福建人艺的叶洪威导演参与《枯木逢春》的创作
,这部话剧不仅在校内演出多次,还到炮兵司令部、东街口的八一礼堂等地演出过。
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演出的“阿Q正传”
福建师范学院历史系演话剧
携手寻出路
对于
“课本剧”
,大家在学生时代一定不陌生。然而,这一新话剧形式的
开创者
是谁,你知道吗?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话剧危机”成为剧坛热门话题,话剧市场受到电视、电影、录像等的猛烈冲击。
为打破“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境况,福建人艺(时称“福建省话剧院”)率先开创“课本剧”的话剧形式,在全国掀起了课本剧热潮,为戏剧低潮中的话剧找到了一条走出低谷的路。
这场热潮,可以算是福师大与福建人艺的合作产物。
“把中学语文课本改编成话剧,搬上舞台送进校园”这样的想法,始于时任福建人艺副院长李又子与师大附中老师陈端坤的一次长谈。陈端坤毕业于福师大中文系,在校期间是校话剧演出的骨干成员,初任教时他便创作、导演了多部话剧,将学生时代学到的话剧表导演知识技能运用到中学教学中。
于是,李又子邀请陈端坤出任福建人艺课本剧选编顾问,共同组建创作小组。
1988年,福建人艺首次排演了一台课本剧专场,成为全国首家演出课本剧的专业剧团。
3年多来,他们巡回全省各地中小学校,共为50多万学生演出了400多场,受到了师生们的热烈欢迎。
1988年,“课本剧”在学校演出,受到师生欢迎
1989年,福建人艺晋京演出课本剧专场、在全国掀起热潮后,全国课本剧研讨会于1991年在北戴河首度召开。
大会后,李又子和陈端坤成为了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课本研究部福建分部的主任,而福师大中文系成为团体成员。
1992年,福师大参与协办“福建省师范院校、中小学课本剧调演”,并在活动中得了课本创作奖和演出奖。
此外,福师大也是省内较早跟上小剧场风潮的“先锋队”。
1982年北京人艺首演的《绝对信号》被认为是“中国第一个小剧场话剧”,几年后福师大的师生便将这部剧搬上了舞台。而对于福建省来说,直到90年代,小剧场仍算是“新兴事物”,1993年福建人艺才编排了首部实验话剧《思凡·双下山》。
话剧《思凡》演出照
江左风流
2007年,在福师大百年校庆、亦是中国话剧百年之际,福师大文学院的师生成立了“左岸戏剧坊”。
依托着故有的学科积淀和戏剧传统,左岸戏剧坊正续写着福师大与话剧的“良缘”故事,并逐步成长为省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戏剧团体。
“左岸在福建师大,右岸是繁华福州,典故不在法兰西,南中国自有雅韵。”这是一位老社员对“左岸”名字由来的解释,包含对戏剧坊的自豪。
从2007年至今,左岸戏剧坊创造了许多精彩剧目,学生剧本更是屡获国家级、省级剧本创作各类奖项,在获奖等级、获奖人次上均占省内高校首位。
话说至此,你对福师大话剧的好奇心是不是已经满格了?
别急,我们精选了两部剧目,这就来看——
走出硝烟的女人
【剧情介绍】该剧改编自姜安长篇小说《走出硝烟的女神》,以1948年解放战争为背景,讲述了一支特别而独立的孕妇队,在队长陈大蔓的带领下,冒着猛烈的风雪,冲破敌人的堵截,历经艰难险阻在战火纷飞中诞下与新中国同龄的小生命的故事。剧中塑造了一群温柔伟大的母亲,亦是一群坚毅勇敢的战士。
【所获奖项】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福建省大学生戏剧剧本征集评选优秀剧本奖(2021);第四届福建省大学生戏剧节优秀剧目奖、编剧奖、导演奖(2021)。
炮火连天的岁月里
生命是如何被孕育、被延续的?
在旁人看来,孕妇是脆弱的
腹中的生命使她们承受诸多不便
当她们组成一支队伍时
能成为一支强大的力量吗?
让这支特别的孕妇队来告诉你
而原著长达50万字的故事
被浓缩至2万字后
其中的力量感会被削弱吗
这部剧的编剧兼导演徐敏杰
已经有了很好的答案
亲爱的安东
【剧情介绍】该剧以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嬗递展现契诃夫最后12年的生命历程,通过契诃夫与三位女性的关系,结合契诃夫创作历程、与友人关系,及人生重要事件等,表达对“爱”、“名利”、“性别差异”等命题的思考。
看完学生写的话剧
我们再来看看这部由
文学院林婷老师创作
硕博、本科同学联合首演
于2022年6月的话剧
“安东”是谁?
“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属于编剧心中的这位“安东”
又是什么样的?
众多的疑问,让我们以四季为线索
透过三个女性的视野,去看、去解
1.刘平:《春柳社:唱响中国话剧第一声》,《艺术交流》2014年第1期。
2.欧阳予倩:《若让我演茶花女,必不会输给李叔同》,《自我演戏以来》,2014年8月。
3.福建师大校友艺术团编写组,陈端坤执笔:《百年沧桑世纪回眸——五十年前福建师院艺术团戏剧演出活动盛况纪实》,福建师范大学校友会,2012年10月22日。
4.孙志纯、池志海:《故地重游之后,他用水彩重现记忆中的老师大|记录》,福建师范大学校友会,2017年10月26日。
5.赖丹蕾:《福建人民艺术剧院来榕史》,《家园》第145期。
6.《学校老照片》,福建师范大学校友会,2012年11月1日。
7.蒋晓绛:《让话剧走进校园——福建人民艺术剧院“话剧进校园”的尝试与心得》,《剧作家》2015年第3期。
8.刘宝志、戴红骏:《改革·探索·走出低谷》,《福建日报》1988年10月8日第4版。
9.蔡怀玉:《“课本剧是一座金矿”——省课本剧调演述评》,《福建日报》1991年9月7日第4版。
10.王凡凡:《课本剧在校园内外方兴未艾》,《福建日报》1991年10月12日第3版。
11.顾新生:《图片新闻》,《福建日报》1988年6月10日第1版。
12.曙光:《话剧<思凡>引发轰动》,《福建日报》1993年10月16日第8版。
13.晓林:《省人民艺术剧院筹排新剧目》,《福建日报》1994年6月18日第8版。
14.找一个方向流浪:《左岸》,豆瓣APP,2014年11月1日。
来源:福建日报
审核:王晓锋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