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研究生院,深圳大学研究生院官网
2018年1月3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指出:“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量子通信等,都需要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作有力支撑。我们之所以缺乏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卡脖子’就卡在基础学科上。”
2019年5月21日,面对美国制裁,任正非先生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专访时颇有感触地说到,发展电子工业,过去的方针是砸钱;芯片光砸钱不行,要砸数学家、物理学家等。
2020年9月11日,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
以上种种均体现了一个信号:新时代下,我国急切呼唤拔尖创新人才。教育归根结底是人的教育,核心是“人”,每个人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深层诉求是多元个性差异得到尊重。
“我国缺少的不是天才,而是适宜“天才”发展的土壤。”培植使杰出人才“冒”出来的适宜土壤至关重要。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作为深圳大学版本的“强基计划”,便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解放思想,营造开放包容的良好生态
《人民日报》中曾指出,学术,乃做学问之术。学风正,则学术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自立、自律、自强”便是深圳大学校风的最好凝练,三自精神是深圳大学第二任校长罗征启提出的校训,一直沿用至今。在他看来,大学就是要营造一种轻松学习、自由交流的氛围,让学生的学习是主动和无拘束的。
在科技竞争的日趋激烈、中美关系的交错动荡的大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的的早期识别和培养,给予这些好苗子一个适合的特殊成长机会至关重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改革的“先行者”——深圳大学建设了卓越班,探索本研一体化,以培养学术型人才;开设特色实验班,分层次分类因材施教,以培养创新型人才。
2014年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伴随着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浪潮应运而生,此后作为深大校内一个包含本科与研究生培养、小规模、高水平、跨学科、重基础、研究型、国际化的“学术特区”,开始开展卓越的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为社会所急缺的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了深大“根据地”!
尊重差异,建立科学规范的甄选体系
不同的学生擅长做的事情不一样,所选择的人生道路也不一样。无论对学生还是对学校,用同一个标准去评判就有失偏颇。也正是这样的教育理念,深圳大学发挥优势,展现特色,帮助学生开拓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
要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首先就需要科学确定人才培养规模,优化结构布局,在选拔、培养、评价、使用、保障等方面进行体系化设计。以2022年招生情况来看,高研院的理工创新实验班共招生90人,追求“浓缩的就是精华”的培养理念。
此外,实验班在招生选拔方式上采取两种渠道,一部分通过高考招生,一部分将采取二次选拔方式择优录取。也就是说,在高考失利与实验班擦肩而过的学生,填报志愿时仍可以选择深圳大学,在入学后的校内选拔中再冲一次。
进行二次选拔的学生,包含预面试以及常规面试。
预面试是指在高考分数结果出来之后,报考志愿之前,(每年时间大约在6月24日至7月3日,具体时间可关注当年学院发布的招生简章)考生可自助申请高研院的预面试选拔,通过预面试选拔的考生,2022年被深圳大学录取后,即可直接入读2022级“理工创新实验班”。
常规面试则是面向确定被深圳大学录取后的新生们,在8月1日至30日期间,可在高研院报名网站提交申请。9月初,学院将会根据学生的高考成绩及申请表,按照1:3比例确定复试名单。通过复试后,将按照成绩从高到低的顺序择优录取。
需要注意的是,近两年由于受疫情影响,复试均以面试为主。高等研究院将组织专家组对入围复试的学生逐一面试。每位学生面试时间为10分钟左右,面试语言以英文为主,面试内容主要通过问答形式考查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学习能力、抗压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以及英文表达能力等。每位专家根据学生面试情况,独立评定每位考生的面试分数。
实验班对于英语能力的高要求不仅体现在二次选拔的学生,通过高考招生选拔的60名学生,除了对选考科目有所要求外,对高考英语成绩需也有限制,需高于等于125分。毕竟在进入实验班后,课程均为中英文双语教学,一定的英语基础是必须的。
因材施教,精准匹配高端的师资课程
因材施教是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教育思想,实事求是、不拘一格、尊重差异性、摒弃一刀切是培养各领域拔尖人才的必由之道。同时,拔尖创新人才往往是有特殊才能同时也有个性的人,培养他们,需要在教师、课程配置等方面进行精准匹配。
高等研究院一直秉持着严格的教师选拔标准,不断扩大授课教师队伍。专职教师的聘任采用tenured & tenure-tracked制。所有正、副、助教授都将且必须是独立的研究员,教员的实任、考核和晋升采用国内外同行评议制,研究考核中不卡论文量,注重的是知识贡献。
所有教授均拥有海外留学背景,且满足深圳市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的认定条件。目前,高等研究院共有专任教师40余名,100%具有博士学位,100%具有海外教育经历。
正是在深圳大学高研院的高标准严要求下,高研院逐渐组建起一支国际化、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团队。在这个“大佬如云”的队伍里,不乏有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医学和生物工程院、国际食品科学院、国际欧亚科学院三院院士、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优青、国际专业学会会士等众多专家学者,他们相聚于此,以精深学识与崇高追求,烛照青年人追寻真理之路。
高等研究院的宗旨是实行精英教育,培养领军人才,在学科交叉的领域进行人才培养和改革探索。相别与传统学院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专业独立的设置,高研院提供了金融数学、功能材料、海洋资源与环境、生物技术与健康等多学科交融的宽阔专业视野,学生们可以在其中深研学术之真,细察学术之善,顿悟学术之美,以达大学之道。
积科研跬步,铸地学之魂。比如在海洋资源与环境方向,高研院有陈峰教授坐镇,领衔深圳大学海洋微藻生物工程实验室,在微藻生物资源与生物能源、生物工程及功能食品等领域作出了巨大贡献,如利用微藻产生的DHA研发抗痛风的产品、提取微藻色素促进脂肪燃烧开发保健产品等等。在以上的研究过程当中,就涉及到关于生物、化学方面的知识。
小编列举的,只是高研院科研课题的九牛一毛。为了使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科学合理,能够更好的培养出掌握扎实基础学科理论知识、交叉学科前沿知识、高科技工程技术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的特色复合型创新人才。理工创新实验班规定学生本科前两年不分专业,后两年按照学生志愿和特长分专业培养。
前两年的大学生活主要进行数理化生四个方向的基础学科课程、英语、计算机等专业课程以及通识课程的学习,重在跨学科、重基础的培养。在此期间,高研院会为学生配备学业导师。作为大家初入大学的“引路人”,学业导师不仅能够在学习生活方面帮助学生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也能更精准地引导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
到了大三,大家就将结合自己前两年的兴趣、学习能力,以及学院老师的研究方向,来选择自己的专业导师和未来的研究方向。此后,学生会在大三便进入实验课题组,进行2年的科研训练。比如上面所提到的陈峰教授的课题组,许杉杉老师的关于高分子材料在神经修复领域的应用的课题项目,周晔老师的关于智能调控信息存储研究的课题项目……这些看似遥不可及的科研项目,实验班的学生在本科期间就有机会参与其中。
据统计,国际上真正做出重大科学发现都在35岁以前。那么从22岁到35岁是同学们完成本科教学,进行科学创造的黄金年华,同时这也是深大高研院鼓励学生早进实验室的初心。
立德树人,立足成人成才的发展目标
先做人,后做事;先成人,后成才。确立成人成才的培养目标,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最重要也是常被忽视的一个方面。
教育一定是为未来培养人的,好奇心与想象力、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大胆质疑与批判性思维、坚毅执着与锲而不舍、科学推理与合情推理、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时间管理与科学规划、团队协作与领导能力等素养是未来人才所应具备的主要素养。
例如,高校虽目前急需培养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的尖端人才,但并不代表要忽视人文学科的重要性。相反,越是顶尖的科学家,越是人文与科学并重;他们时刻心怀“国之大者”,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为人类做贡献。
高等研究院作为深圳大学首批实施荣誉学士学位制度的学院,以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通过开设内容精深的荣誉课程和创新研究项目,引导学生挑战极限、挑战自我,在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全面提升。达到要求的学生将额外获得学校颁发的荣誉学士学位证书。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培植使杰出人才“冒”出来的适宜土壤,就是要“脱离旧套”、解放思想、以人为本、尊重差异。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突破常规,创新模式,着力培养未来各领域杰出的科学大家、领军人物、拔尖人才,中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深圳大学的高等研究院这方“土壤”已然开垦,正等待着优秀的“种子”同学们茁壮成长!
关注“在言高校”,获取更多关于大学的原创资讯!
深圳大学研究生院(深圳大学研究生院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