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陕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考研专业解析及初复试备考经验

2023年陕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考研专业解析及初复试备考经验

一、择校以及基础信息整理

其实当时在择校的时候自己在陕西师范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中考虑,但经过权衡,最终还是确定报考陕西师范大学,理由如下:

首先是招生人数较多,19年和20年一志愿招生10人左右,21年响应扩招号召一志愿增加至14人,而刚发布的22年公告,一志愿扩招至21人,注意,这些仅仅是一志愿的录取人数,就已经比很多学校的总录取人数要多了,录取的人数多,则不容易出现“千军万马走独木桥”的情况,更容易上岸。

其次是,学校对于研究生招生信息表达地比较透明,可以在“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中找到考试的参考书及复习大纲,而且招生计划中包含研究方向,及当年招收学生的导师名字。这其实是难能可贵的,如果你看中了某方向,而如果报考学校恰好没有,那么上岸后也会感到沮丧,导师的情况也是同理,可以清晰看见导师当你是否招生。

二、初试横向平面整理

陕西师范大学初试代码716文学综合+816语言综合。716采用四选二,即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四选二,与其他学校明显不同。简单分析:

有的学校是大综合形式,即所有本科课程融合在两张卷子,那种需要复习的内容太多,而文学考研意味着记忆,多一科可能就意味着多背好几本书,在后期记忆会相当痛苦。有的学校是精尖形式,即只考两科,出题范围小,意味着题目难度肯定直线上升,甚至有的学校的考试题会包含教授的论文内容,这种如果不是本校的同学,很容易被打个信息差,造成自己的劣势。还有一种形式是小综合+作文,这个听起来挺理想,但是从我个人而言,作文这种打分主观性强、占比大的科目,很容易翻车(我同学的经历,考了个作文,但那篇文章他不是很熟,导致作文答得不好,最后抱憾)。而我觉得陕西师大的题目一方面出题范围相对较广,保持了较低的难度,并且复习的内容也没有非常多,在此期间达到了平衡。

另外,一个小知识,可以在报考之前改换方向,文学院全院都是一套卷,716+816,比如你4月准备的时候喜欢古代汉语,决定报考汉语言文字学,但经过了3个月,7月你觉得现代汉语更适合自己,那你之前的复习也不算白费,因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与汉语言文字学是一套卷子,只要10月报名前确定就可以。

最好是716初试科目的选择推荐,816由于固定古代汉语+现代汉语,逃不掉的。最好选文学理论+1,文学理论内容较少,而且与文学互补,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论与文学史互补,可以加深理解,性价比高。另外三科,报考文学的同学从自己的方向出发,报考语言学的同学从喜好出发就可以,我当时的古代文学+文学理论,仅供参考。

三、初试各科复习规划

英语是贯穿考研始终的学科,无论是3月开始抑或是7月开始,英语学习必须贯彻到每一天。英语每天抽出20多分钟背单词,然后该补语法补语法,该补长难句补长难句,这方面可以看网课。到7月或9月,可以做第一套真题,把每套真题嚼碎,单词句子语法无一不通,虽然看起来很早,但是要做到上面说的,一套至少需要2周左右。同时留近三年的准备12月模考。我当时是用电脑,左边放试题PDF,右边放Word,把阅读理解每篇翻译出来,之前网上经验贴说手译会极大增强英语能力,但想都不用想,每句话都写在纸上能累死人,还会浪费宝贵的备考时间,而在电脑上打字明显速度会快很多,修改起来也比较方便,直接用word自带的颜色标记就行。再有就是作文,作文最好能背下10篇左右的范文,作文的背诵要求非常高,一字不差。因此如果前期时间空闲的话可以前期背诵,在考场上首先面对的就是作文,如果作文准备的顺利,基本相当于默写,为后面阅读的一是争取了时间,二是开始就能鼓舞士气。

政治的话,9月再看不迟,先找一家老师的网课跟着,过一遍教材,在心里打个印象就行,政治大头不在此。我当时是学累了,每天找个时间看政治网课消遣,半小时到一小时左右。政治重要节点是肖八和肖四,这意味这刷题和背诵的到来,肖八上市的同时,其他各家老师的选择题均会上市,政治体量庞大,主要内容来自政治名师对于当年政治事件的嗅觉押题。因此押题卷是最重要的,肖八刷选择,肖四背论述,抓住这两个点,政治不在话下。

英语和政治的经验贴很多,本篇重点也不在此。专业课复习从学科看是齐头并进,从时间看是阶段性复习。何为齐头并进,就是四科一同复习,对每一科保持敏锐的嗅觉,四科的比例随内容改变,一轮复习阶段,古代文学明显内容最多,因此给古代文学的时间也得最多,现代汉语最少,因此给的时间也最少。这里需要先说明各个学科的特点,如下:

专业课参考书目:816语言综合:胡安顺、郭芹纳版《古代汉语》、邢向东、兰宾汉版《现代汉语》;

716文学综合:(四选二)袁行霈《古代文学》、温儒敏《现当代文学》、童庆炳《文学理论》、郑克鲁《外国文学》(文学)

古代文学:内容最多,需要抓住重点。何为重点?古代文学全称是啥?中国古代文学史,即文学+史学,抓住这两点,很多困难就能迎刃而解。重点一定是文学价值+史学价值兼具的,同样都是史书,史记的文学价值大还是汉书的文学价值大?答案不言而喻。其次是根据题型安排复习方案,名气不是很高的赵师秀和声名鹊起的陆游哪个更重要?从考试来看肯定是前者,因为永嘉四灵在名词解释中常考,而陆游写的诗歌不适合出现在名词解释,出现在论述里显得有点“不够格”,毕竟若考宋代诗歌,苏轼和黄庭坚不是更具代表性吗?再次,近年来的考试题目慢慢“变难”,其实只是表面,只是更重视文学自身的发展演变,即更多地考察“文学史“而非文学。这就要求要明确文学发展脉络,能够自身梳理发展流程,而对于答题来说,则可选的范围更广了,对于善于整理的同学来说,反而更简单了,可写的内容更多了。

文学理论:内容最少,延展性最多。看似文学理论教程只有一本书,但其实童庆炳的书只是提供了一个脉络,就像一棵参天大树仅仅生长出了枝干,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名家理论如同绿叶,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文学理论不拖后腿不是很难,想考高分要求深厚的功力。全卷满分75分,只看文学理论教程可能能得55分,搞明白课本上的理论能60分,但是想到70分是很困难的。因此,非文艺学爱好的同学,对文学理论至少掌握文学理论教程这本书。这本书初看可能比较难以入脑,但其实是一本脉络非常清晰的书,有些问题可能到第二遍,第三遍才懂,因此这本书后期一定要自己画出思维导图,在掌握之后,有余力的情况再学习中国古代文论还有西方文论。简单说一下学习方法,抓住课后题,前期抓不住重点的话,能把课后题在课本的地方画出来,就会发现作者给出的脉络。另外,文学理论本身就是从文学史中提炼出的理论,又夹杂部分哲学思考,因此,学习过程中不必囿于这本课本,与文学史相互补充记忆,即可以加深理解,又可以丰富答案。

语言综合: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放在一起说,特点为:内容割裂。何为割裂,体现在题目上即为背诵题和操作题泾渭分明,比如你可以轻松背出短语的含义,但不经过练习划分短语成分可能会错得很惨。由此,在复习过程中,既要背诵,又要练习,背诵的内容没什么说的,再难背也不会比得上文学理论。语言综合的成败,更多地在习题中,因此需要做练习题,整理错题。课本上讲了成分分析法,也讲了把字句,那么用成分分析法如何分析把字句?课本上讲了韵头韵腹韵尾,那么tie、zhui这种特殊的能否分辨?这些东西经过多次练习都能迎刃而解,但不练习的仅凭自己分析,可能会出错。因此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既要处理好基础知识的背诵,又要补充练习题。而古汉还有一点,即语感,课本上的文选不是白给的,往浅了说考试可能直接出翻译,往深了说其实是在培养古文阅读的能力。陕西师大古汉固定句读标点翻译压轴,25-35分,几乎占据半壁江山。若平常不接触古文,又怎能在考试中理解句式,快速句读,有些基本功不是单纯背课本上的定义就能培养的。即,现代汉语两军对垒,古代汉语三分天下。

简单做了个总结:内容多的古代文学要抓重点,内容少的文学理论要在守好基本盘的条件下扩展,语言学要处理好两方面的复习。

四、展望

我总是给还在奋斗踌躇的学弟学妹们说,“殊途同归“。什么意思呢,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并不止一条路,或许有的人天生聪慧,或许有的人有高人指点,他们的路途笔直,而只要自己方向不出错,勤恳努力,那么虽然路途可能弯弯绕绕,但到最后总能到终点的。考研的路上,有无数的试错成本,我也曾下决心将左传看完,但终究发现不可行而放弃,期间的努力白费了吗?没有,至少它在提醒你,那是个坑。

保持独立思考,不必盲从,不必迷信,保持心态,只有自己最懂自己。往往说话声音最大的,最后都是炮灰。同样的,不必盲目崇拜任何考研名师,任何学长学姐,任何经验贴,包括这篇。我接触过很多最后考的很好的同学,他们无一都有着从自身出发,善于反思,有着清晰目标的特质。

五、复试

复试由于受疫情影响,且每年变化较大,这里只简单介绍近几年复试情况及流程。20年、21年、22年均采取线上复试,采用的平台是腾讯会议,备用平台为钉钉。

分数上,复试采用50+150的分值,50分英语,150分专业课面试。初试和复试的比例为1:1。

复试流程为学校发复试线-加入复试群-上交个人成绩单等信息-机位调试-复试-电话通知结果。具体复试内容包括:英语测试,心理健康测试,专业课面试。每个人共二十分钟,其中,个人参加的21年复试为1+4,即1个英语老师+4个专业课老师,英语和心理健康比较简单,5分钟左右就可以完成。专业课面试时间较长,提问的问题也较难,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大家如果在考博复习过程中有困难的话,也不妨报一个辅导班,比如新祥旭考研考博全科一对一私人订制VIP辅导课程,针对性强,上课时间可以灵活协商,课下还可以免费答疑解惑,对考博应试备考这块的帮助是非常明显的。

(本文来源新祥旭考研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