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专科考研,医学影像专科考研的学校
对于医学影像设备行业来说,眼下即便是有一只千亿股诞生,但距离谈春天还为时尚早。
作者|胜马财经 李察
编辑|欧阳文
去医院看过病的都知道,见了医生之后,绝大多数的后续要求都是先“检查一下”。
胜马财经获悉,在医学上,约75-85%的治疗信息来源于医学图形和图像,医学影像规模占到国内医疗器械的首位,高达16%,供应链复杂,部分核心部件需依赖进口,技术壁垒位列医疗器械之最。
根据目的不同,医学影像设备可分为诊断影像设备及治疗影像设备;诊断影像设备根据信号的不同大致可分为磁共振成像(MR)设备、 X 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T)设备、X 射线成像(XR)设备、分子影像(MI)设备、超声(US)设备等;治疗影像设备大致可分为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设备(DSA)及定向放射设备(骨科 C 臂)等。
一段时间以来,伴随着人口结构变化、“中国制造”快速崛起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医学影像设备市场规模迅速扩大,与影像设备相关的各类企业也纷纷崛起。一时间,诸如“医学影像行业国产已成定局”、“高端影像设备的春天来了”等叫好声频频出现,似乎“国产化替代”已经所向披靡,医疗影像设备的全面替换就在眼前。
但胜马财经需要扮演一次“泼冷水”的角色,国人当自强固然是一件好事,但过分自豪有时候会干扰判断,当前世界形势风云变化,全球化的美好渐渐淡化,技术霸权战争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很多人都听闻“卡脖子”的威胁,正如脖子是人体命脉之一,对于医疗影像设备来说,卡的不是整个行业或者整机制造,而是占比不高却不可或缺的核心部件。
因此,国内医疗影像产业或许的确走出来过去的“寒冬时代”,但断言春天已至似乎也为时尚早。
1%大于99%
雷军谈创业过程时曾经说过,1%灵感大于99%汗水,这并不是努力无用论,而是真正努力过的人才知道,那1%的灵感是多么的难得和珍贵。
这1%有时候是灵感,有时候是机遇,有时候是运气,也有时候是一套设备里的一个核心技术。
技术,驱动着影像设备从胶片时代走到数字时代再到进入分子影像时代:从超声技术、放射性核素显像进入CT、MR阶段,数字化成像大幅提升成像清晰度及分辨率,并持续技术融合创新发展到当前最高端医学影像设备PET/CT、PET/MR。
DR、CT、MRI、PET、超声等各类影像设备原理各异,基于X射线、静磁场、射频核磁、放射性同位素、超声等不同原理,应用于不同的人体部位的病灶诊断,都有其各自的优劣,互为补充。
医学影像技术壁垒极高,供应链复杂,软硬件集成、整机各部件整合和组装需要较高的工艺水平、经验积累、医工合作等。
而高端设备的核心组件以及零部件,依然被国际龙头GPS控制,技术壁垒是经年累月形成的,追赶式研发一是需要技术积累,更重要是还需要绕过专利垄断,这就必然会出现代差。
就拿平板探测器、高压发生器、数据处理系统、超声探头、计算机操作系统等核心组件制造环节来说,国外企业掌握的技术,往往是多个国家经过多年不断地技术累计、升级换代而形成的目前最为有效的方案,本质上是人类顶尖智慧高度凝结的产物,以往国产设备都是容易复制的低端设备,也是因为核心组件的追赶非一日之功,在核心单元组件领域,目前依然是依赖海外供应,无论是成像精度、速度、质量上都存在着差距。
一句话来说,核心元器件的技术水平直接决定出厂整机的技术水平,整机产品能否做到全部部件自研自产是构筑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国内医疗影像设备自研自产方面,谁做的最好可能见仁见智,但前不久登陆资本市场的联影医疗,在该方面是具备一定的话语权的。
公司是国内唯一具有PET/MR研发能力并实现量产的企业,已实现核心部件的自研自产,同时已掌握一体化CT引导直线加速器系统核心技术并实现主要核心部件的自研自产。
不过即便强如联影医疗,在部分自研自产产品的重要参数性能方面,与国外产品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在联影医疗的招股书中,公司坦言了核心部件采购的风险。公司的医学影像诊断和放射治疗产品包括MR产品、CT产品、XR产品、MI产品和RT产品等,上述产品存在核心部件对外采购的情形。
其中,对于XR产品,生产用的X射线管和平板探测器均系对外采购,除少数产品的高压发生器系自主研发外,大部分产品生产用的高压发生器系对外采购;对于CT产品,公司已经实现探测器的自研自产,除少数产品的球管和高压发生器系自主研发外,大部分产品生产用的球管和高压发生器系对外采购;对于RT产品,生产用的磁控管等亦系对外采购。
上述核心部件主要从飞利浦、万睿视、佳能等境外供应商或其境内子公司处采购。
另一方面,公司对外采购核心部件还存在价格波动风险,如果上述部件的采购价格上涨,或者进口核心部件受到汇率和关税因素影响,都可能增加公司产品的生产成本,给公司盈利情况带来负面影响。
有时候,就像顶尖发动机之于汽车,99%的框架一旦缺少1%的核心,其实也是100%的失败。
医院的执业追求亦是关键
在医疗影像设备国产化替代的过程中,除了上游、中游的生产制造环节,下游的打入医疗实际诊疗过程,也是重中之重,其中的关键是建立信任和培养习惯。
医院的执业要求决定了,在给病人诊断这件事情上,同一样设备,能用最好的,就不用次好的。
举个实例来说,国内某连锁眼科医院高管曾对外自述称,某国产激光近视治疗仪设备厂商想要进入医院,结果被上级一口否决了,高管十分不理解,因为国产设备技术指标很不错,价格便宜,能为公司省很多钱。
结果领导的几句话让这位高管哑口无言,国外的激光近视治疗仪,动工精准,运行精准,动十万台手术都不影响系统稳定,而国产的没有经过实际检验,万一控制不好,就是医疗事故。
医院是治病救人的,所以在替换设备的时候,不可能做第一个“吃螃蟹的”,对于现有稳定体现的改变具有天然抗拒,而且三甲医院要出医疗事故,通常是大面积整顿,不光医院本身,同类型设备可能都会遭殃,一家犯错,集体受连累。
其次是使用习惯,不管是使用主力设备的关键科室,还是经验成熟的检测医师,他们追求更稳定和先进的进口设备是无可厚非的,因为许多医生确实是在进口设备的帮助下成长起来的,这些设备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熟悉,而且很自然地具有情感和依赖性。
国产医疗设备面临的不光是技术问题,还有信心和习惯问题。
不过必须看到,一直以来相关部门在帮助行业发展超前行进,2014年以来,在国家卫计委规划与信息司的委托下,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开展了优秀国产医疗设备的遴选工作,截至目前已经公布了四批“优秀国产医疗设备”的企业和产品,已经有超过800款医疗器械入选了《优秀国产医疗设备遴选品目录》,为医院采购国产设备提供参考,也为进口替代指明了方向。
今年9月1日,国家医保局转发一则地方医保要闻。据安徽省医保局最新消息,截至8月30日,安徽省公立医疗机构2021年度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集中采购已完成6大类9个项目39台产品开标评标工作,总采购金额约3.9亿元。
上级力量的助力对行业来说能起到振奋作用,但能起到多少实际作用,依然是要看相关企业的产品够不够硬,多个政策要推动国产替代的医疗设备,基本上都提到了“质量可靠价格便宜”。质量可靠一方面是要求使用过程不出岔子,更重要的还是自产自研。
如果整台设备100%的基础配件和核心组件都是自产自研,用着既习惯又放心还能省下一大笔钱,不用担心售后问题,那么在多方努力之下,医院方面就有充足的内在驱动去参与到医疗设备国产替代这项事业中。
研发驱动是长期主旋律
综上所述,现实情况摆在眼前,全球关键核心部件大多集中在GPS及少数第三方厂商手中,目前仅少数国产整机厂商及第三方上游部件商实现自研自产,高端产品核心零部件绝大部分依赖进口。其中GPS三家基本实现大多数影像设备的上游核心部件的自研自产。
产业链对比看,国产替代中游先行,上游核心部件国产厂商技术替代滞后。国产整机厂商虽然涌现出联影医疗、东软医疗、 万东医疗等一批代表性企业,在发展较早的超声、CT等细分品类国产化率已相对较高,但在核心部件仅少数厂商突破,且多数处于低端替代。
对于像联影医疗这种综合实力靠前的企业来说,研发依然是未来很多年的主旋律,公司倒也比较明确提出,未来将分别对高功率核心部件、通用硬件和通用软件实现平台化研发管理。
联影医疗上市招股书曾作出说明,IPO募资的一部分用途,就集中在提升高功率核心部件、通用硬件技术以及通用软件系统和应用三个方面的技术实力,目的是更好地服务于公司的整个研发体系,进一步提升公司的研发效率。
公司10月28日发布的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联影医疗合计投入研发10.05亿元,同比增长27.47%,证明了当下国产医疗影像设备依然是研发驱动。
胜马财经认为,“卡脖子”的威胁一天还在,那么在完全追赶上先进对手前,我们势必要保持谦逊和理智。“打气”式的宣传浅尝辄止即可,我们现在更需要的是继续韬光养晦,用时间弥补差距。中上游的赶超工作时刻不停,而在下游先实现初步替代,并建立长效的使用—反馈机制,加强医工合作,持续不断的完善设备功能,培养使用习惯、优化系统。
对于医学影像设备行业来说,眼下即便是有一只千亿股诞生,但距离谈春天还为时尚早,我们在早春看到了希望的萌芽,继续抱着“过冬”的心态默默成长、缩小差距才是上策,这样即便是赶上“倒春寒”,也有充足的准备,否则一味铺天盖地的渲染宣传,反而会增加被竞争对手关注的风险。
胜马财经诚意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医学影像专科考研(医学影像专科考研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