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试前: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区别你清楚吗?

复试前: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区别你清楚吗?

  摘要:考研的原因和目的有很多种,对于部分目标尚不明确、对未来生活还没有完成规划的18考研er来说,研究生生活还是比较陌生的。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听一听清华大学的教授认为研究生和本科生在学习方面有哪些不同?

  一、本科学习与研究生学习的区别

  本科是素质教育,是从未成年到成人的教育,是让他们完成文明教育的过程。素质教育不在乎学什么专业。例如,家长们对子女找配偶的要求是要找个大学生,而不是要求找学某种专业的。家长们未必能解释为什么,但他们知道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基本上不动手打配偶。本科教育是培养做人的品格和修养的过程。

  研究生教育不是素质教育,是专业教育。这就是研究生教育和本科生教育的最主要区别。这个区别决定了你们应注重学习什么的问题。你们的学习带有研究性质,这对你们毕业后的工作选择与本科生有了不同。本科生毕业后终生从事其所学专业的人数比例原则上不会超过10%。这里我说的不是上世纪50年代的本科生毕业生,而是指有了博士生教育以后的本科生毕业生。

  硕士生毕业生终生从事其硕士专业的比例就会高一点,约在15%左右。而博士毕业生以博士专业为终身职业的人数应不低于三分之二,低于这个标准则说明博士教育本身不成功。也可以说明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生教育的性质是专业教育。

  二、硕士生学习与博士生学习区别

  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生的区别是专业水平差别,不是素质差别。两类毕业生在为人的素质上没有差别,其区别是研究技能。硕士生教育培养的是工作技能,而博士生教育培养的是学术技能。硕士生毕业后的工作主要是从事事务性的工作,做学术研究的很少。因此硕士生要注重学习普遍性的研究技能。完成上级交待下来的任何一项事务性工作,都需要进行调查了解基本情况,判断问题的性质,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找到实施的方案和路径。

  这些解决问题的程序和学术研究的方法很相似,例如,文献回顾、找到有意义的问题、提出假设、进行实证、做出结论。无论是研究具体的事务性问题还是研究学术性问题,都需要广义上的研究能力,懂得基本的研究程序和常用的研究方法。

  由于硕士比业生和博士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性质不同,前者是事务性的,后者是学术性的,因此你们对于学术的态度不能一样。博士生要有较强的批判精神,即发现错误的能力,因为发现现有知识的缺陷,才能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硕士生如果有了这种批判精神,那你最好选择毕业后读博。否则,你到了工作单位,总是发现领导的决策有缺陷,你会不甘心情愿的执行领导决定,你工作就做不好。

  因此硕士的学习主要是学研究技能力,学会如何将研究技能应用于自己的工作,培养成清华人的"能干、出活"精神。我以为能达做到这一点,硕士教育就达到了目标。

  研究生和博士生的教育时间不一样。硕士生教育只有2~3年,有些国家只有一年,而博士生教育原则上4年,但不同专业时间不一样,很多专业都长于4年。教育时间的长短不一样也会带来性质上的差别。

  硕士教育能提高人的研究技能但不会改变人的思想观念,而博士教育则具有异化作用,使受教育者将学习视为改善生活的方法转变为生活的目的,即读书学习不再是为了改善物质生活,而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了读书学习。生活手段变成了生活目的。这就是为什么博士毕业生主体上终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我以为,博士教育就是生产教授或研究员的工作。

  博士教育重要的一点是寻求真理、发现规律、探索人类尚不知道的知识。要发现新知识不仅需要研究能力,还需要学术激情和学术奉献精神。很多学术研究所发现的知识都没有实际用处,不能转化成为物质财富。从经济学的理性角度讲,从事科学研究的人都属于非理性的,因为从事这种研究的人得不到实质性的经济收益。然而,人类的科学进步就是建立在发现了很多人们认为没用的知识的基础上的。

  发现新知识是有乐趣的事,于是很多博士选择在低工资的大学就业而不选择高工资的企业。家长常说的,"这孩子读傻了",就是这个异化过程。社会上常说的"笨得像个博士,傻得像个教授",就是异化的结果。当你领到博士学位证书时还没被异化,你可能是个含金量不高的博士。80年代曾说"穷得像个教授"。如今这个说法没了,教授们不那么穷了,同时"甘于清贫"的教授精神也消失了。这可能与我国博士教育异化作用不明显直接相关。

  三、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区别

  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教育共性是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研究能力主要由两个基本能力构成,即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观察能力是指别人观察不到而你能观察得到的能力。分析能力是指别人想不到而你能想到的能力。不接受专门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是不会有这种能力的。每人都有两只眼,但观察能力却不同。化验员知道如何观察到血液中的DNA,我就不会观察。我知道如何观察"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差别,化验员就不会。

  提高观察能力需要学会使用观察的工具和方法。学会统计学、实地考察、访谈、使用图书馆、档案馆和网络数据库,都能提高观察能力。还要学习观察角度。从第三方立场观察能提高客观性、从对方立场观察能理解对方想法。不改变观察角度的结果就是盲人摸象。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事物的结果是不同的。比如,一个80多岁的人,在他母亲眼里是孩子,但在年轻学生眼里是博学的教授。普京在自由派眼里就是独裁者,在普通百姓眼里就是英雄。

  比较观察的能力也很重要,能从中外横向和历史纵向观察,才能作到通过控制变量观察清楚客观事物。要用比较的方法观察问题,才能看到两个事务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观察不到奥巴马无力推动改革的人,就看不到中国改革比美国的速度快、力度大。观察不到文革时期权权交易腐败现象的人,就看不清现在权钱交易的腐败根源。

  文革时期,中国政府不大规模发行货币,人们手里没有大量货币,不具备用货币行贿的物理条件,因此只能进行权权交易。走后门成为当时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最经常的最普遍的腐败方式。

  具备了观察能力,你们还得学习用逻辑思维方式分析所观察到的现象。只观察而不分析是不会有任何研究成果的。这和有钱不花等于没钱一样。分析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的逻辑的思考和判断。要使分析判断的结果符合客观事物,就需要提高联想能力、逻辑能力,归纳能力、演绎能力等。研究问题,这些能力都需要,只有一种能力是不行的。我下面单讲一下逻辑分析能力。

  做社会科学研究,逻辑分析能力非常重要。例如,只有联想能力而无逻辑能力就容易做出阴谋论的判断。逻辑分析能力需要后天加以训练才能强大,由于多数人没有受过专门的逻辑训练,因此阴谋论的分析方法在社会上非常流行。阴谋论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它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阴谋"是指公众不知道的方案而且无法实证的事务。阴谋论者声称他们很聪明,"阴谋"被他们看出来了。其背后的逻辑是,你要是看不出来,就说明你不聪明。

  人们普遍认为自己是聪明的,于是也都跟着看出阴谋了。2006年有人说美国发动了货币战争,很多人不但信且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来证明美国的确发动了货币战争。然而,依据国家行为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逻辑,我们要问一下美国为何要发动破坏美国经济的货币战争呢?2007年末美国经济危机已露端倪,美国为何不及时停止货币战争以防止经济危机发生呢?

  2008年9月美国政府正式宣布了经济危机,美国是在此之前还是在此之后停止的货币战争呢?停止货币战争和发动货币战争的标志是什么呢?如果货币战争的发生的停止没有标志,哪我们怎么知道是有货币战争还是没有货币战争呢?当你有了强大的逻辑分析能力,你就不会盲从"阴谋论"。

  我不过是想给大家两个建议。一是既然花费时间来学习,就真的提高一下自己的研究能力。拿个学位证书不能说明什么。现在大学、研究机构、党校、军队、政府培训机构办了各种各样的硕士、博士班。有钱有权就能换个学位证,甚至大街上都买得到。学位证既不表明你知识多少,也不说明是你否有研究能力。既然你们已经做出了"非理性"的选择,来学习不挣钱的社会科学,因此,把时间用于真正提高自己研究能力上才对得起你自己的决定。

  二是注重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当你掌握了科学研究方法,你不仅能提高研究能力,还能增强决策的自主性,不盲从,不轻信,不后悔。要学会我的生活我做主,与由兄姐、父母、老师、领导、政府、朋友替你决策的历史告别。

复试前: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区别你清楚吗?